音乐随感
作者 任海杰
发表于 2021年11月

韦伯不用耿耿于怀

写《魔弹射手》的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比贝多芬(1770-1827)晚生十六年,却早逝贝多芬一年。他是贝多芬的晚辈,早期的创作,如《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随想曲《随想时刻》等,被认为是模仿贝多芬,为此韦伯感到委屈。他在一八一○年写信给当时的一位出版商朋友,为自己辩护:

我痛恨一切带有模仿痕迹的东西;其次,我的观点与贝多芬大为不同,不能与他联系在一起。激发贝多芬灵感的那种强烈、抗拒,几乎是难以置信的创造才能都体现在其乐思编排的众多复杂因素中,也因此我只对他较早期的作品感兴趣;相反,其后期作品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混乱的喧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与新奇事物的争斗,其中偶尔会有天才灵感的圣神闪现,这说明如果他能选择对自己的奢华幻想加以控制的话,他有可能变得非常伟大。……尽管我肯定不会夸赞贝多芬的绝妙天资,但我依然认为我能证明自己的音乐在逻辑性和作曲技法方面的正确性,且每首乐曲都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韦伯以上的表述,内容有几个层次:与贝多芬划清界限,肯定贝多芬早期作品,不喜欢贝多芬晚期(其实是中期)作品;认为贝多芬的才华徘徊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当然还有难以避免的“文人相轻”“文人自负”。

卡爾·玛利亚·韦伯
(Carl Maria Weber,1786-1826)

韦伯与贝多芬,在音乐史上,尤其是在德国音乐界,都是举足轻重、划时代的人物。贝多芬的意义已经非常普及,不用多说。对大众而言,韦伯可能比较陌生。韦伯被认为是德国音乐史上的开拓者之一,尤其是在歌剧创作上摆脱了意大利歌剧长期以来一统天下的态势,为德语歌剧、瓦格纳开辟了道路。他在歌剧《魔弹射手》序曲中的悠扬圆号,吹响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号角和先声。如果从音乐创作的整体性、全面性上来评价,贝多芬肯定超过韦伯,唯独在歌剧领域,韦伯的成就更大,影响力更深远。贝多芬毕生只创作了一部歌剧《菲岱里奥》,韦伯则除了代表作《魔弹射手》,还有《希尔瓦娜斯》《欧利安特》《奥伯龙》等至今在音乐史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并时有上演的歌剧。瓦格纳的成名作《漂泊的荷兰人》中船夫们伴着舞蹈节奏的合唱,明显是受到了韦伯《魔弹射手》第三幕村妇们合唱舞蹈的影响;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歌手通过歌唱比赛获胜就可以娶女主人公爱娃的情节,与韦伯《魔弹射手》中射手得胜即可以娶女主人公艾加特,也是异曲同工。显然,伟大如瓦格纳,都会受前辈韦伯的影响。放眼望去,巴赫也曾受到维瓦尔第等前人的影响,贝多芬的早期更明显受到莫扎特、海顿的影响。其实,所谓受影响(包括模仿),也是一种传承。艺术发展的历程,就是一条传承与创新之路。任何人都脱离不开身处的时代。因此,韦伯先生也就不用耿耿于怀了吧。

如何评价勋伯格

勋伯格(1874-1951)在音乐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者称其为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者,是他结束了调性音乐,创立了无调性以及后来的序列音乐,让音乐有了崭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批评者认为,正是从勋伯格开始,破坏了音乐旋律的悦耳和开听性,让音乐走上了一条“歪门邪道”。其实,如果从时代背景来看,仅凭勋伯格一己之力的“异想天开”,是不可能把音乐界搞得如此天翻地覆的。勋伯格的变法,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不是他,早晚也会有别人来做这件事。其实,在勋伯格之前,李斯特、瓦格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已经在作创新的探索,只是动作没有勋伯格来得大、来得彻底。如果我们听一下勋伯格早期的一些作品,如《升华之夜》《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古雷之歌》等,明显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风格,如果他沿着这条晚期浪漫派风格走下去,在当时也许会受到好评,但充其量也就是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徒子徒孙,若干年后,他的姓名在音乐史上也许会消失,或寂寂无闻。勋伯格有音乐野心,但他变法后的音乐确实不好听,艺术说服力不够,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因为他的创新而肯定他的一切。是否应该这样评价勋伯格:他是推开现代音乐大门的人,他使音乐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他破有余而立不足。当代音乐真正的成功之作,还要看后来人。而且,已经有了这样的成果,但远未到蔚为壮观之景象。

关于演奏风格

我们聆听音乐家演奏某位作曲家的作品,经常会涉及所谓的作品风格。上海小提琴家王之炅某次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个问题:“我在德国学习多年,经常听到德国人拉的各种各样的巴赫、贝多芬,他们都说这是纯正的德国风格,但各人又很不一样。穆特、特兹拉夫、福斯特……没有一个人是接近的。但由于他们是德国人,大家又说他们是德国风格。其实对这一点,我是很不认同的。”

王之炅说到这三位小提琴名家,我听过穆特、福斯特的现场音乐会和唱片,听过特兹拉夫的音乐会视频和唱片,确实很不一样。如此问题就来了:既然琴声不一样,又说都是纯正的德国风格,那么标准在哪里?我们平时听音乐会,乐迷们互相交流时,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争论。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