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的由来
作者 黄志繁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北宋皇祐四年(一0五二)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这次回乡,有可能是这位享誉北宋文坛的大儒唯一一次回家乡,因为他幼年时是否回过江西老家,已经没有很确切的记载了。欧阳修回老家的主要目的是将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是年冬天,欧阳修返回颍州后,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撰写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泷冈阡表》自不必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阐述“孝道”的典范古文,其中名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至今为人传颂。《欧阳氏图谱》则是欧阳修对其祖先谱系的整理,他从欧阳氏得姓来源开始讲述,然后详列了吉安的始祖欧阳琮至他自己这一世的图谱。《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是密不可分的两篇文章,贯穿的理念就是“尽孝”,表达欧阳修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北宋熙宁三年(一0七0),欧阳修在青州太守任上,将《泷冈阡表》碑立于离父母亲安葬地不远的道观西阳宫中,碑石正面刻《泷冈阡表》,背面刻《欧阳氏世系表》。

由于欧阳修本身名气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世称“欧体”,而且,成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香港中文大学的贺喜教授曾经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将其成果发表在台湾《新史学》杂志上。根据她的研究,不同地域的欧阳氏后人,通过不同层次的迁移传说,和欧阳修修撰的图谱建立联系,并建立实体性宗族。在贺喜看来,宗族起初只是一个概念或理想,后来混合了地方经济,就成了实体化的宗族。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后世宗族建构影响如此之大的欧阳修却并不实际生活在宗族的社会环境中,因为他的出生地并不在江西永丰,而且长期在外宦游,永丰对于他来讲,仅仅是老家,是他父母坟茔所在地,虽然永丰有他的很多叔伯子侄。正因如此,南宋吉安大儒欧阳守道就直率地批评欧阳修所修世系存在问题:“然公谱未广,又颇有误……文忠公游宦四方,归乡之日无几,其修谱又不暇咨于族人,是以虽数世之近,直下之派,而屡有失亡。”欧阳守道担任过白鹭洲书院的山长,培养过文天祥这样的著名学生,是当时庐陵地区颇有声望的学者。他正是和当时的吉州知州江万里对话时,谈到上述问题的。他还矫正了一个流传很久的误会,即庐陵(也就是吉安)叫“欧乡”是因为欧阳修的原因,因为早在南唐时期吉安就因为有欧阳进士的牌坊而被称为“欧乡”了。他认为,许多欧阳氏后人宣称自己和欧阳修同支是攀附名人,他自己虽然也姓欧阳,但和欧阳修并不同支,不能因为攀附名人而“黜吾祖”。对于欧阳守道这一番特立独行的言论,江万里自然大为赞赏,表扬道:“子乃不肯如他人,附同姓名贤之后,他日必能于斯文中自立者也!”

实际上,如果仔细探究欧阳修修撰图谱的真实用心,欧阳守道的批评未免显得有些吹毛求疵了。仔细通读《泷冈阡表》和《欧阳氏图谱》,可以看出欧阳修的目的不在于修撰一个完整的欧阳氏族谱,而是通过修撰世系,彰显其父亲的善德,使其能庇佑后世。他对世系的排列,是从欧阳琮开始向前推了八世,即连琮共九世,然后注明“自琮已下谱亡,至其八世孙曰万,始复见于谱”,然后从欧阳万开始又向后列了八世到了欧阳修自己,也是九世。

本文刊登于《读书》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