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楠:百姓的笑容是最高的荣誉
作者 曾涛
发表于 2021年11月
闫楠(右三)和同事们冒着大雪在调研

聂荣,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下辖县之一,位于唐古拉山南麓,一座高海拔的原生态牧业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长冬无夏,年降雨雪100天以上,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这片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3.8万名百姓和24万头查吾拉牦牛。

一年多前,奔波于北京、香港负责国际业务的闫楠,肯定想不到,用不了多久,人生会和3000多公里外的羌塘草原紧密相连。他的身份也由彼时的一名央企干部,变成了县委副书记。

说到这些改变,讲起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援藏工作,闫楠显得特别淡然和平静。

“援藏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必须去!”

报名援藏,没敢和我妻子商量。”聊到自己的“先斩后奏”,这位38岁的北京老男孩笑得有些“没心没肺”,“万一家里不让走,就左右为难了。”

直到国家能源集团党组研究做出决定,将他作为援藏援青干部上报,他才和妻子开了口。

不难想象,妻子最初的反应有多大,毕竟家中2个男孩最大也才10岁,父母亲都已近古稀之年。但是,闫楠也有自己的理由——

自2002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團先后派出7批次10名干部对口支援聂荣县的建设工作。“轮换之际,组织第一个找我征求意见,我肯定得去。”之所以这么坚决,是因为闫楠觉得,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能作为备选对象,就意味着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另一方面,闫楠也想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出榜样:“党和国家还有很多地方和事业需要一代代人去坚守和完善。”

2019年7月,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闫楠来到聂荣县。

说起初到藏北的苦,闫楠云淡风轻:“我不爱说这些,内地的人去了高原,谁都一样。”

闫楠不是不觉得苦,只是从不对外说。“难受就自己忍着呗。”

“做好援藏工作需要政治定力”

第九批援藏干部工作时间正好是2019年至2022年,其中2019是祖国70华诞;2020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2021是“十四五”规划开局,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全党全国上下将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刊登于《西藏人文地理》2021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