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动物:笑,有时是最难的事儿
作者 胡雯雯 叶知春 胡世鑫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大家好,我是大木,我是晃晃,我们是——‘肉食动物’!”

在最近落幕的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上,横空出世了一对新人组合。他们在大家惊诧的目光中,横冲直撞地杀进了总决赛,也让许多人开始关注:什么是漫才?

漫才,是一种源自日本的喜剧表演形式,通常由两人组合演出,一人负责扮演聪明人,不断吐槽,另一人则负责装傻充愣,两人以极快的速度抛出一个又一个笑话,演绎着各种荒诞、误会、双关语和谐音梗。高分电视剧《火花》就曾描述过这个群体的生态,而日本导演北野武,最初也是讲漫才出道的。

其实早在前几年的《脱口秀大会》舞台上,就有演员尝试过漫才,比如昌叔+梓浩、李诞+王建国,但都没能走到特别远,李诞甚至感叹过:“漫才不适合这个舞台”。然而在今年,除了“橙色预警”、昌叔之外,王建国和张博洋两位脱口秀老炮也讲了漫才,最终却是“肉食动物”冲到了最后。

喜欢他们的人就像发掘到了宝藏,如痴如狂,到处安利;而不喜欢他们的人,则频频跳脚,大呼不解:“不就是李诞想要硬捧漫才吗?这都能进决赛?黑幕!”“这和相声有什么区别?还不如看隔壁德云社呢。”“我觉得好尴尬啊,一点都不好笑,一看到这组就跳过”……

“肉食动物”凭什么?

“肉食动物”确实没什么来头。就在两年半之前,晃晃还是个在软件园里上班的游戏设计师(现在依然是),有时去厦门“来疯”俱乐部听听脱口秀。平时做设计师的大木,晚上会去讲单口喜剧,也做过脱口秀专场主持人。“那晚正好大木讲开场,我听完觉得,哎呀,也就那么回事,我也行啊!”晃晃回忆。

后来,他真的被拉到了舞台上即兴演出,反响居然不错,于是便成了常驻演员,经常和俱乐部的演员一起出去吃饭、喝酒、侃大山。

晃晃其实不太喜欢社交,“我们俱乐部的人都知道,只要在场超过6个人,我就不说话了。但大木却好像有‘社交牛皮症’,我们俩挺互补。”“来疯”俱乐部主理人Lucy笑着回忆,“大木是属于喝高兴了就开始猛说胡话的人,这个时候晃晃就会在旁边打圆场,拉着劝他。”

各自演了一段时间,两人都感觉遇到了创作瓶颈。“那时我们看到了昌叔梓浩演的漫才,便到B站上刷了很多日本漫才,比如三明治人、Non style等组合的作品,发现真是太好笑了,所以心血来潮,写了个《愚公移山》的本子。”

第一次上场,这段表演居然嗨翻全场。在Lucy看来,他们俩简直是绝配:都是80后中年大叔,三观和气场很合得来,而且穿搭很潮,谈吐有范儿,是很具备明星潜力的。

而在那时,两人甚至连组合名字都还没想好。“为什么最后起了‘肉食动物’这个名字?”“就想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吃素的!”

讲了10次左右的开放麦后,“肉食动物”就接到了商演机会。2019年11月,刚成立两个月的“肉食动物”参加了单立人举行的全国原创喜剧大赛,本来是抱着见世面的打算,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拿了个冠军。

再后来,他们还开起了自己的专场,两人配合得也越来越顺畅。“大木是设计师,在发挥创意、想象力方面很有感觉;而晃晃是做游戏设计的,对于整体框架、输出节奏等会把握得很好,加上他之前在西藏开客栈、做过服务员、卖过空调、在公司做过管理层的经历,也给了他很多素材。”来疯俱乐部主理人Lucy解释。

彼时,中国脱口秀行业刚有起色。Lucy还记得,2015年刚开办“来疯”时,脱口秀是非常小众的,知道的观众少,能演出的人更少,更不用说什么专业指导,从业者都是“靠爱发电”的。

然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2016年和2017年先后开播的《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将这种西方舶来品带到了许多年轻人面前。

本文刊登于《南都周刊》2021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