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寂寞是被一条隐形的线串起来的人生共振
作者 清晏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作为中国台湾的散文名家,简媜在描绘人间生活情态时,常有惕然惊心的刻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泠冽,她创作的珍藏短篇小说集《十种寂寞》,会让人感觉到温婉又犀利。

在《十种寂寞》里,简媜用十个短篇故事,书写了十种寂寞的情态——被误解、被遗弃、愿望落空、孤独终老……尽管每个故事听上去都很清冷,但内核依旧沿袭着简媜散文里,一如既往的积极和开阔,因为这些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寂寞的结尾,寻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救赎和解脱。

最美妙的是,《十种寂寞》有种循环往复的惊喜:上一个小故事中的主角,会成为下一个小故事的配角;而上一个小故事中的配角,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小故事的主角——它就是要在一个圆形结构里,带出生而为人的困境,还有面对困境各自展现出的勇敢和自信。

《南都周刊》采访了简媜,请她跟我们分享了《十种寂寞》背后的初心与愿景。

“寂寞”没办法享受,太硬了,吞不下去啊!

Q:您这本珍藏短篇小说集的书名叫《十种寂寞》,理查德·耶茨创作过一部短篇小说集叫《十一种孤独》,您为什么会想要书写“寂寞”这个主题,在创作上如何区分它和孤独? 

A:我读过这本书,很喜欢这书名。当初命名时也想过用“孤独”,但我不想复制他人的创意,便仔细寻思“孤独”与“寂寞”的不同。我觉得孤独比较倾向指称一个人的特质,要知道“独”这种动物不喜群居、喜欢自己行动,所以才衍生“单独”“孤独”“独自”这些词。而“寂寞”指的是“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来自于正面临人生困境,产生了独自一人、不被理解的感觉。我们常说:一个人性喜孤独,不会说一个人性喜寂寞,由此可以体察虽然口语上两者常互通,但“孤独”与“寂寞”仍有不同。我们会劝人“享受孤独”,但是“寂寞”没办法享受,太硬了,吞不下去啊,要面对它、解决它。

Q:您创作这十篇小说的故事灵感源自哪里?

A:生活、生活、生活!有些来自我的经历,有些受他人的遭遇启发。文学取材自现实人生,“现实我”体验生活,采撷材料、储存滋味、归纳感受,“创作我”将之化成文字艺术。文学是人学,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人生、人性里无边无际的考验与困境,我们不独说出故事,更重要是这个故事能不能带领我们体察到“他者”的内心深处,理解其幽深微妙,更因这种理解壮阔了我们的胸怀,提升了我们的境界。所以,对写作者而言,取材自哪里是第一层,写成什么样的故事是第二层,读者读了这故事能否震动是第三层。

Q:在创作这十篇故事的过程中,您最花心血的是哪一篇?哪篇最让您念念不忘?

A:每一篇都把我折磨过了,最念念不忘是第一篇《猫头鹰出来的晚上》,那个被误解为爱打架、受处罚的小男生不敢回家在外游荡,天黑了想回家却发现木门被祖母锁上,一个人爬上桑树躲着哭,觉得自己被遗弃了。写这段很心疼,多少孩子被我们大人误解了,随意给他们贴上坏孩子、不受教的标签,他们从小在恶狠狠的眼光中成长,长成一个欠缺爱与温暖的寂寞人,这让我难受。

最花心血是《三温暖》,因为背景放在三温暖浴池,我得咬牙先去洗一次三温暖才能写得逼真。洗过之后,问题没解决,场景有了,可是人物是谁?叫什么人来洗三温暖要说什么故事?折腾很久,有一天,我去市场买菜,一位中年妇人骑摩托车(机车)过来,把车停在我身旁,也不熄火,排气管还冒烟,有点没礼貌,她挑菜眼明手快,付钱、跨车扬长而去,风一样。

本文刊登于《南都周刊》2021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