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考古 发掘千年帝都的高光时刻
作者 石岩
发表于 2021年11月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没有哪座城市像洛阳一样,曾以“中国”二字为别称,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而丰富的历史。

▲ 洛阳附近古城址示意图
▲ 漢魏洛阳故城阊阖门复原图

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在面积不过数百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上下3000年间,洛阳先后成为数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仅仅沿伊洛河东西绵延30多千米的范围内,便先后发掘出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分布之密,举世罕见,史学界因而有“五都荟洛”之说。

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这里完成,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也曾云集洛阳,左思一篇《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魏洛阳故城

走近河南偃师、孟津交界处,一段连绵千米的汉魏洛阳故城城墙映入眼帘,尽管历经上千年风吹雨打,但它仍显现出昔日京都的兴盛与繁华。

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5次交往中,有4次使者都是来到汉魏洛阳故城,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千米。西周初,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在洛水之北,故称洛阳。该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是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由于东周城考古确定较晚,人们习惯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洛阳成为东汉以及其后的魏晋、北魏都城。统治者在此经营时间长达500余年,至初唐方废止,其间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时期,洛阳城面积达到100平方千米,超过了隋唐长安城。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 东汉洛阳平面图
▲ 北魏明堂模型

今天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包括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部分城墙至今仍屹立在地面,城垣四面设12门,城内24条大街纵横交错,建有北宫、南宫,有宫殿20余座;城外建有明堂、辟雍、太学、灵台和众多苑囿。

在东汉洛阳城营造之初,沿袭西汉南北二宫为主的宫城布局形制,城内由若干宫城组成,且排列比较紧密。洛阳城内主要作为皇宫、禁苑、仓库、官署等使用,礼制建筑与市场以及一般居民区大都在城外。

东汉末年,洛阳城毁于战火。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后,建都洛阳,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南北宫格局形制也随之发生变化。2012—2015年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考古勘察,证实了洛阳宫城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确认了由汉代多宫制到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该宫城形制的出现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曹魏洛阳城的宫殿布局直接影响到其后各朝代。随着宫城形制的变化,新筑宫城正门阊阖门南面的大城宣阳门,也成了大城南墙的正门,二门之间的御街成为整座城市的南北轴线。魏明帝曾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故后代也称其为铜驼街。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仍沿用曹魏时期的城池,城市形制与布局无大的变化。不过,西晋后期,洛阳都城又一次毁于战火。

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在魏晋城址基础上重建洛阳城,但城市形制再次发生较大变化。宣武帝景明年间,将汉晋洛阳大城变成内城,内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大体上长九里,宽六里,古人称之为“九六城”。在内城外新建外郭城,整个郭城东西宽10千米,南北长10千米,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这一时期,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大都在内城以外的郭城内。北魏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最重要的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1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