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文明 从中原古都看“最早中国”
作者 翟胜利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商周以来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来,把尘封已久的历史揭示出来,把典籍中的文字变为有迹可寻的存在,为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

近百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持续开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加清晰而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城市是汇聚早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判断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人们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现了夏商周时期的一系列古代都城,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和久已远去的中原王朝,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 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平面复原图
▲ 二里头遗址2号宫殿基址鸟瞰图
▲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夏商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位于今天洛阳盆地东部的洛阳市偃师区,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其核心区域分布于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周边,面积不少于3平方千米。1959年夏天,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1977年,夏鼐首提“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并被学界普遍接受。经过60余年的持续工作,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

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居住遗址、手工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贵族及平民墓葬等诸多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把二里头称为“最早的中国”。这里的考古发现开创了许多“中国之最”: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以及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里头陆续发现了数十处大型建筑遗址。最早发现的1号宫殿由主殿、廊庑、东厨、大门、庭院等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2号宫殿应该是带有宗庙性质的建筑。2011年发掘的5号基址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的源头。始建于3700多年前的宫城是整个都邑的核心,虽然面积仅为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却是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之一
▲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 二里頭遗址出土的“一首双身”蛇形龙纹陶片
▲ 二里头5号基址全景鸟瞰图(2010年12月4日,新华社图)

20世纪70年代,2号宫殿基址东侧探出一条南北向大路,这条近700米的大路成为破解二里头都邑宫城区布局之谜的一把钥匙。2001年初,二里头遗址附近的村民议论自家地里小麦长得不好,考古队员推测该地块下有夯土建筑基址。经过钻探,考古队员发现地下埋藏着一条东西向的大路,和此前发现的那条南北向大路形成宫城区东侧主干道的十字路口,该路口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随后,第三条和第四条道路相继被找到。随着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纵横交错的井字形道路网重见天日,中国最早的城市干道网也被定格在这里。二里头遗址发现的4条大道不仅连接交通,更是构成二里头都邑功能分区的重要界线,形成“九宫格”的中路,宫城区位居中心。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痕,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37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早期。

二里头一系列考古发现揭示了距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充分体现出二里头作为王国权力、祭祀、礼仪、经济等方面核心中枢的地位。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1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