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对外工作的历史演变、基本特征与未来发展
作者 方长平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关键词】党的对外工作 新型政党关系 历史演变 理念认同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作为百年大党、执政七十多年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国际社会建立了联系,目前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关系。党的对外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系统研究党的对外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有利于树立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的进步形象。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的历史演变

党的对外工作既是党自身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方面,并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回顾党的对外工作的历史,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寻求国际支持、扩大自身影响。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前提下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更多是为了当时国内革命的需要。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正因为如此,在革命早期,尽管我们也强调独立自主性,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对外工作客观上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较明显。这一时期,党的对外工作的主要对象还是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各国工人党。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直接干预下独自完成了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壮举,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坚持意识形态的导向、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冷战已经开始的国际环境,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实行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政策,以期获得国际上的主权承认和制度合法性认同,因此这一时期对外政策比较强调意识形态的特色。当然,无论党际关系还是在国家间关系中,独立自主是党和政府对外政策的根本,这就导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破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受到苏联的现实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党和政府及时调整对外战略方向,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开始了关系正常化进程,以维护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超越意识形态,争取有利发展环境。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处理党际关系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获得了世界其他政党的认同与支持,不仅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建立联系,还以此为联系纽带在20世纪90年代初努力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制裁与外交孤立,与中国周边国家及中东欧国家建立起充分的政治信任,先后同新加坡、韩国、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南非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党的对外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加强同周边国家、欧洲部分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党际交流,逐渐形成了机制化的交往模式。中美、中日两国政党也建立了高层对话交流机制,中欧召开政党高层论坛,以政党间的交流增进国家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大国之间战略竞争日益加剧并上升到制度与模式之争,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消除贫困等全球性问题正在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对外工作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构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既与党自身的执政理念高度重合,又能够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向外辐射,在兼顾国内与国际大局中,将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紧密联系,以更长远的眼光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始终坚持四个统一

从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外工作的主要内容看,党的对外工作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第一,始终坚持党情、国情与世情相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使命型政党,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有自身明确的历史使命,并团结国内外一切力量努力实现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既要有党自身方针理念的进步性,也需要代表国家的发展目标,同时昭示世界与人类的未来,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

第二,始终坚持民族性、国家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1年3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