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在哪儿
作者 孙锐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关键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新时代 人才强国 人才中心 战略布局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本次会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立足当前、把握大势、着眼长远作出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凝聚力量,它预示着中国迈入到一个新的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历史发展坐标当中,在推动人才发展的国家战略历史进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召开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本次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名义高规格举办此项会议,会议由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国家主要领导人员参加,这体现出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着力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政策为抓手,推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们自己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凸显发展优势的人才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以“中发”文号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基于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改革举措和工作任务。此后,从《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再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份份配套改革文件接续出台,其目标聚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各类人才创新发展,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

当前可以判断,我国正处于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孕育、创造产出的质变临界点、爆发点,这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新的基础。2020年,中国科协发布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39岁及以下人群超过四分之三;研究生学历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超过一半。近年来,科研人员回流态势不断增强,回流人员主要来自美、澳等发达国家。据人社部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近年来,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保持在世界第2位。当前,我们拥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涌现出屠呦呦、施一公、潘建伟、陈宇翱、姚檀栋、王贻芳、郑永春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研人才。目前,不论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增量上,还是存量上我们都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庞大的人才队伍“底座”,我们完全能够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和世界一流人才。可见,我国人才队伍“多而广”“大而全”,在若干重要指标上已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正在产生一个加速趋势和追赶态势。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人才工作提出新任务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GDP的世界占比由2.7%迅速提高到目前的17%。2020年,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奇迹”。目前,我们形成了世界最健全的工业门类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积累。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人才数量世界第一,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领域已屹立于世界之林,甚至影响国际格局。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持续发展的势头难以被打破,必将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原始性、基础性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底层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被引用率显著提升,并在一定领域形成了影响力,但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同时,近代以来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方程,能写进教科书的里程碑式的成果还极为鲜见。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远远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关键、核心、底层技术自给率较低,科技含量高的重要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多领域中还存在“卡脖子”问题。现实表明,我国是科技大国、经济大国、人才大国,而非科技领先强国、人才领先强国的基本态势尚未完全转变,人才队伍“大而不强”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强”是指一流人才集聚度高、产出度高,人才创新力强、竞争力强、自我孕育能力强,全球人才竞争优势突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角力胶着,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遭遇巨大挑战。面对一系列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要求我国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布局新时代人才工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熟练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群體和高校院所专家群体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我国战略科学家等高精尖人才极为匮乏,基础研究人才方面还存在短板,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这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人才的能力、水平和创新效能成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点。面对一系列人才发展挑战,我们要发挥党管人才体制优势、人才队伍优势、工作基础优势,加快构建与重要转变相适应的人才发展布局安排。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1年3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