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作者 许博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 马克思精神观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总是以不同的范畴和方式表达着所处时代的精神特质。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视为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纯粹理性和主观思辨的唯心主义精神观、颠覆了客体符合主体的形而上的传统精神范式,进而确立了客观实在在精神形成中的优先性,并最终形成了以这一优先性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马克思把握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伟大抗疫精神是具有新时代民族性的精神形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与旨归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是以面对现实生活、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这也构成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问题理解的基本要点,并由此基本点展现出多重关系。概括起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首先,马克思的精神观源于感性实践,而非纯粹主观。马克思着眼于从事现实生活的现实人的精神与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的内在关系,作为哲学首要的基本的实践观点即“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这表明在精神与现实的关系上,马克思坚持将现实的规定性视为基础与前提,不仅决定着精神的存在,也决定了精神的基本样式和规定。在精神与人的关系上,不同于纯粹主观的唯心主义精神观,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观将抽象的精神归置于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之上,正是丰富的现实需要和目的追求,人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才会被不同的精神样态展现出来。基于对现实的人和物质生活的认知,以及对认知本身的反思、批判,精神与人、世界本身产生了内在关联并相互交织,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其次,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在于人民性。马克思精神观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从人的感性实践始于去分析精神,同时精神所关注的对象是一切人而非个别人,始终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而展开。从人的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来理解的精神,既是在与改造现实生活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生成,也是在解释现实生活的感性实践诉求中展开。精神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在以“全部社会生活”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质中获得统一,并通过这种本质性活动推动着精神自身的现实内容的提升和理想的生活世界的构型。在马克思看来,哲学这一精神活动并非少数智者的“爱智慧”之学,也非仅局限在书斋里被束之高阁,而是由广大人民掌握并付诸于实践的有力武器。这决定了马克思精神观的本质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推进自我意识的重新塑造,进而言明了精神围绕着人民而得以生成、丰富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精神观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更是其精神观的价值归宿。马克思不断推动自身视阈的转换,做出了“精神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的伟大尝试,精神只有回归现实,才会让人拥有“批判的武器”,去实现“武器的批判”。用马克思哲学这一实践智慧武装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群众的自觉意识和把握精神实现的实践途径和方向,即精神转化为改变现实社会关系的物质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1年3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