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作者 何善蒙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关键词】礼崩乐坏 再就业 百家争鸣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画《稷下学宫》

可以说,在现代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再就业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它已然是和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在古代有再就业吗?我们一般会认为,再就业只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想法从总体上来说是无误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在中国古代,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极为重要的再就业选择行为,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面貌,那就是百家争鸣。

“礼崩乐坏”与士的生存危机

“礼崩乐坏”是我们通常用来描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词汇,比如在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就指出,“其后周室陵迟,礼崩乐坏,诸侯恣行,竞悦所习,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弥以放远,滔湮心耳,乃忘平和,乱政伤民,致疾损寿”①,很显然,这里指的状况就是春秋战国以来,因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而导致的社会失序、混乱的状态。所谓礼乐,实际上指的就是周代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而形成的一整套具备操作性的礼乐制度,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和“乐”的范畴,从而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所谓“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②,这也就是孔夫子所赞叹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③的那种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的崩坏,则意味着社会面临巨变。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礼崩乐坏”的发生:“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④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然有很多人会质疑司马迁这条记载的真实性,因为毕竟在前后的相关史料中,都未曾涉及。但不论它真实与否,司马迁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很明显的用意的。烽火台设立的用意是很特殊的,即在战争发生的时候,天子点燃烽火台,诸侯得到号令来帮助天子,即“勤王”。所以点烽火实现的是一种军事功能,而这个军事功能背后,包含着天子强烈的权威感,因此点烽火实际上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情。然而,通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事件,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这不仅破坏了天子的权威感,而且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最终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社会秩序的破坏,直接影响的是个体的生存状况,对于贵族来说,尤其如此。这种影响对于不同层级的贵族来说,会产生极为不同的结果。对于作为高级贵族的诸侯们来说,由于天子权威的下降,即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们无疑从这个变革中感受到了极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混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对于诸侯们来说,毕竟这个时代给予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对于作为低级贵族的士来说,就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顾炎武先生曾在《日知录》卷七“士何事”条中说:“春秋以后,游士日多。《齐语》言桓公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1年3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