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突围
作者 韩璐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从2000年第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到2013年国家药监局颁布第一个第三方“网上药品交易资格证”,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与资本的“战事”,已经绵延21年。

2014年成立的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用7年时间,从业务探索到形成商业闭环,将互联网医疗从概念落地到了服务。

“两步走”迭代

眼下全球医疗领域,最火爆的细分赛道之一,就是互联网医疗,包括智慧医疗、医疗数字化等。资本涌动,选手众多,互联网医疗需要被正名。?

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重申了对互联医疗的理解:在线上发生的医疗服务,形式在线上,实质在服务。

在需求端,C端用户期待全生命周期管理、专属精准的健康解决方案;保险、银行等B端客户,希望将健康服务变成对C端客户提供的附加服务。现实是就医过程“费心、费时、费钱”。

对于供给端来说,最大痛點是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

按国际每千人口医疗服务人员的标准,中国约有1500多万医护人员的缺口,尤其全科类的家庭医生少,分诊的第一道防线缺失;60%的问诊集中在三甲医院,其数量占比却不足10%。

矛盾盘根错节,医疗是“互联网化”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可释放的潜力也大:高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存量医疗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

平安健康的商业路径,着眼于就不断完善服务,解决痛点。

方蔚豪说,用户的需求,就是希望身边有家庭医生,提供亲友似的连续服务,身体不舒服时,可以精准导医,找到对的医生和对的医院,这符合政府倡导的分级诊疗方向。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