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转移
作者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中国从未停下变革的脚步。

推动中国高速发展和日益繁荣的传统驱动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正在成为今天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动能,一场大规模的技能转型势在必行。

此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全面推进正在深度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以及未来的技能需求。到2030年,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约占劳动力总数的30%)或需变更职业。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未来工作模型预测,该数字约占全球工作变更总数的1/3。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 其转型经验和解决方案,或可为面临相似挑战的其他经济体提供广泛参考。

迫在眉睫的改变

过去30年,中国在居民收入(增长10倍)、劳动生产率(增长10倍)、GDP(增长13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一些关键驱动因素的作用却在减弱。正因如此,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增长和技能转型,进而提高人民的工资和生活水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根据一些智库的数据解读,中国的长远目标是到2050年,将国内人均GDP与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DP之比从现在的27%提升到70%。为实现这一目标,情景模拟分析显示,中国需要在2050年之前保持每年4.7%的人均GDP增长和4.9%的工资增长。

2013年以来,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有所减少。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6年的研究发现,若中国完成从投资驱动增长向生产力驱动增长的转型,到2030年,中国的家庭收入或将提高5.1万亿美元(33万亿元人民币)。

通常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工资的差异。

在该领域,明瑟收入函数(Mincer earnings function)被广泛应用,其函数模型确立了工资收入与教育和工作经历之间的关系。世界银行对139个国家、地区的1120项估算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按照个人终身收入总额计算,每增加一年教育经历的平均回报率约为9%。1950-2000年间,该数字一直保持在9%,2000年之后小幅增长到10%。

Goldin和Katz关于教育与技术间的竞赛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增长。这项影响深远的劳动经济学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见”,会导致收入不平等,而教育是调节这种不平等的关键一环。劳动者技能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据估计,技能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工资大约可增长15%~20%;这种相关性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均十分显著,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可能为低技能劳动者的两倍(如英国和美国)。

此外,在技能需求得到滿足的国家、地区,工资不平等程度较低。例如,在“全球工资比”国家、地区排名中,第90百分位与第50百分位之间的差距,有1/3 是由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净供给不足。这表明劳动力技能的净供给对社会平等有积极影响。

还有证据表明,劳动力市场愈发青睐劳动者的社交技能。在1980-2012年间的美国,同时对数学和社交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增长(及其工资增长)均尤为强劲。

本文刊登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