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社交时代的进入与逃离
作者 林路
发表于 2021年11月
2016年MPA手机摄影大赛自拍组第一名,作者:海伦·布雷兹尼克

数字时代的影像社交

影像社交时代的进入与逃离,说的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多重博弈。人们现在所关心的话题是:我们是越来越倾向于得心应手地通过各种图像或影像的方式进入虚拟的社交空间,还是已经厌倦了无处不在的“读图时代”,从当初的欣喜进入到当下的匆忙逃离?同时,即便是徘徊或迷恋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的社交空间,人们对于图像或影像(包括静态和动态)的社交趋势选择究竟孰重孰轻,哪一种视觉的媒介更能占据主导性的优势?前一个话题也许难以界定,因为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甚至是后数字化的时代,即便是厌倦了,恐怕也难以完全拒绝其中的诱惑,彻底地全身而退。这个世界也许已经没有了数字化之外的“终南山”,也不存在你视而不见的“桃花源”。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些年中,我的好朋友、旅居日本的著名摄影家冯学敏,一旦我在他发朋友圈的影像下面点赞,他必然会来我的微信致谢(两幅致谢的动图)。想必他也是同样对待其他的朋友,让人心生敬意,也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影像社交的巨大“定力”。所以,后一个话题才有讨论的可能——因为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影像之间,你总得作出一种倾向性的社交选择,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017年MPA手机摄影大赛静物组荣誉奖,作者:梅格·格林·马尔瓦西

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渐趋图像化的数字时代。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想象的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和生产都是以数字技术的支持作为必要条件。同时,人类的各种信息交流与通讯也都依靠数字技术的辅助才得以完成,其呈现的方式也主要以图像为主,这就使得数字化图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与关键之一。甚至有人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衍化,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地由数字时代过渡到了后数字时代。在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尝试建立一种可以相互贯通的基本范式,尤其是在以影像为通用元素的社交空间,什么是相互贯通的关键性所在,其贯通的范式究竟会有多长的“寿命”,甚至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短视频博弈的领域,我们的社交深度和广度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聚焦或偏离?这一切,也许是未知,也许一切已经昭然若揭!

与时俱进的大众传播形式

有专家把摄影的传播简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摄影从出现一直到 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阶段是摄影的印刷传播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是摄影作为一种复制的产品被大量地用于人类的信息交流和艺术欣赏,同时给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次是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到现在,这是摄影经历的电子传播时期。在這个时期摄影不仅被海量地复制,还由于数字技术的加入成为了一种可以被拟像的仿真,发生了很多概念上的颠覆。

我们看到,由于摄影作为一种承载图像的媒介总是紧密地和传播历史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摄影身处哪个时代,它总是以一种特有的身份在整个传播领域中占有一席地位。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抽离出摄影的一些本性和艺术特点,将它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加以考量,就会发现其中诸多有趣的现象,从而抽丝剥茧,进入其可能的内核——全媒体。

这是一个新兴的传播系统,而我们目前所称的全媒体,仍然延续着多年前国外引入的新媒介这样一种传统称法。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