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之眼
作者 聂景
发表于 2021年11月
©曼·雷,冲印师:皮埃尔-加斯曼 《玻璃眼泪》,1932,明胶银盐相纸(后印) , 图片由曼雷国际协会(巴黎)惠允
©曼·雷, 《黑与白》,1926,明胶银盐相纸(后印)图片由曼雷国际协会(巴黎)惠允

实验之光

在经历19世纪这个号称“科学的世纪”的洗礼后,艺术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新型技术与媒介的出现,令现代主义艺术家有着浓厚的研究和创作兴趣。曼·雷等人的前卫艺术绝不仅仅是理念前卫,他们在艺术材料的选择上也充满前卫的实验精神。当时摄影术只是一种技术,还不被承认为艺术,曼·雷在达达主义运动时就在尝试摄影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创作潜力。他的技术实验开发了摄影术的潜力,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曼·雷, 《李 ·米勒 ( 反转显影 )》, 1929,
©曼·雷, 《自画像》, 1930,明胶银盐相纸(后印), 图片由曼雷国际协会(巴黎)惠允
©曼·雷, 《安格尔的小提琴》, 1924,明胶银盐相纸(后印), 图片由曼雷国际协会(巴黎)惠允

曼·雷 Man Ray

曼·雷(Emmanuel Radnitzky,生于 1890年8月27日 - 1976年11月18日)是一位美國视觉艺术家,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度过。他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贡献者,尽管他与每个运动的联系都是非正式的。他在各种媒体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画家。曼·雷最出名的是他的先锋摄影,也是著名的时尚和肖像摄影师。还因他的摄影作品而闻名,他在提到自己时将其称为“ 雷影照片”。

©沈绮颖,《流沙志》系列,2017年,马来西亚,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观察与关注

与经典纪实摄影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纪实摄影开始从宏大叙事视角,比如新闻报道,转向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观察与关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经济复苏则使消费主义价值观笼罩世界。新闻报道中的影像,呈现的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但是当代社会中的矛盾不止如此,许多矛盾处于表面之下。表面之下的矛盾便是当代摄影的焦点之一,在这些发达繁荣的表象之下,人类社会处于一种潜伏的危机之中。

©沈绮颖,《流沙志》系列,2017年,新加坡,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绮颖,《流沙志》系列,2017年,马来西亚,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绮颖

沈绮颖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艺术家,现居柏林。她的创作融合了摄影、录像、声音、文字、档案文件等多种媒介与表演性朗读。沈绮颖将调研的冷静严谨和叙述表现的亲密性达成平衡,探讨的命题通常围绕历史、记忆、冲突、迁徙来展开。最近的个展包括2021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我们总有一天会知道》,2020年瑞典斯克鲁那摄影节《我们总有一天会知道》。2019年曾于香港汉雅轩举办个展《我们总有一天会知道》,2018年在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和2017年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和平奖博物馆举办个展《沉默的大多数》。另参展2021年广州双年展,2019年参展英国约克艺术画廊、荷兰阿姆斯特丹FramerFramed画廊,2018年参展詹德拉(视觉艺术空间)画廊、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2017年参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7年被委任为诺贝尔和平奖摄影师,2020年被提名为薇拉里斯特中心的简·伦巴德艺术和社会公正奖。沈绮颖2018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提名成员,目前也是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候选人。沈绮颖是2020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作品展出于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厦门,中国),由刘潇策展;阿尔勒摄影节(阿尔勒,法国),由岑依珊策展。

《流沙志》

《流沙志》项目关注人类除了水和空气之外使用最多的“沙”资源。自2017年开始,沈绮颖辗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用镜头记录下各地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图像。对于沈绮颖而言,沙资源的使用反映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过快以及全球收入差距的问题:富有的国家通过购买不那么富有的邻壤土地再挪移到想要的地方。沈绮颖的家乡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均沙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在过去60年里,利用沙土再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领土。这组作品,沈绮颖采用了艺术性的图像捕捉方式,记录了当代“风景”,并传递出对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与思考。

©郭盈光,《顺从的幸福》系列,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认知与冲突

宏大叙事转向的其中一个角度是对既有传统、不成文习俗或不合理规则的质疑。与社会新闻中影像叙事指向具体事件不同,在这种视角中,艺术家往往不是对具体事件的质疑与反思,其目的在于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中那些既有思维方式的合理性。郭盈光的《顺从的幸福》以公园中的相亲角为切入点,对传统男女婚恋观念进行了质疑。作品本身不只是照片,也将行为和装置的方式融入其中。与传统纪实摄影单刀直入的旁观式叙事方式不同,《顺从的幸福》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方式,缩短了作者本身以及观众与事实之间的距离。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