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开放,让互联网真正互联
作者 胡泳
发表于 2021年11月

2016年,在中国互联网的一片高歌猛进之中,我曾撰文谈及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隐忧,其中之一便是垄断造成的企业创新隐忧。

我写道:“互联网时代呼唤的是开放、包容和自由竞争,互联网也应该是协作和共享的平台。可是与其背道而驰的想要一家独大的垄断逻辑,却开始逐渐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显现,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更准确地说,中国的互联网不是一家独大,而是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独大。它们彼此采取很多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中国互联网不能完全互联互通。阿里巴巴“从数据接口切掉一切微信来源”;新浪微博禁止进行微信公众账号推广;微信屏蔽来往分享链接、快的红包,腾讯被指“选择性开放”;淘宝则不仅屏蔽微信的链接跳转,也排斥其他的导购外链,同时还屏蔽百度的抓取。在这个过程中,屏蔽甚至成为这些互联网公司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一方屏蔽那一方,是不愿意为其贡献流量,那一方屏蔽这一方,则是要成就自己的“入口”规模——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可是,在这些你来我往的狙击中,用户的利益何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用户对这些损害自己利益的平台行为不仅完全无能为力,而且眼看着类似的屏蔽,都打着更好服务用户的旗号,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逐渐加码升级。例如,2018年,当字节跳动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开始流行时,许多用户意识到他们无法直接点击进入在微信上分享的抖音链接。消费者也不能从微信内顺利打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链接,如淘宝和天猫。这一切的结果是,用户没有办法在数字海洋里恣意遨游,而只能学会在数字孤岛间跳来跃去。

虽然消费者的不满层积,而且平台之间也互相以涉嫌垄断兴讼,但无法互联互通的障碍始终横亘于前,难以移除。最终,这一影响中国互联网已久的痼疾,依靠监管方的强势出手才开始得到疗治。

互联互通本来就是互联网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问题积重难返,既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有隐私保护问题,既有数据共享问题,也有流量竞争问题。复杂问题交织,犹如乱麻,必须先找头绪。

工信部以各大平台的外链管理为切入,抓住了中国网络用户的一大痛点。无正当理由限制网址链接的识别、解析和正常访问,弊端重重,既影響了用户的体验、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对此进行整顿,势在必行。

然而,中国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并不是开放网址链接那么简单。

最基础的互联互通

最基础的互联互通,要看路由和互联的监管政策是什么样的,以及运营商自主权的多少,会如何影响互联网的联网方式。

在一些国家,日益出现的一种趋势是,对互联网运营商如何管理网络互联和路由进行监管。互联和路由选择是基于本地的和运营的原因而作出的关键决定,为的是确保网络的适应性和最佳流量。如果一个国家的网络在互联和路由方面的自主权不断减少,那么它将破坏互联网的两个关键属性:具有共同协议的开放和可访问的基础设施,以及分散化的管理和分布式的路由。

具体而言,第一个关键属性表明,网络或个人节点访问互联网的唯一基本条件是使用其通用协议,包括TCP/IP协议。这种“无许可”的最低技术准入门槛,构成了互联网快速增长和全球覆盖的基础。

2021年4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提到“严防系统封闭,确保生态开放共享”等说法,指向互联网平台单一垄断行为背后的生态垄断和更深层次的平台治理难题。9月9日,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要求在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多部门对平台生态垄断的监管趋严。9月17日傍晚,腾讯发布《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声明,称将在“安全底线”基础上,允许用户在微信“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微信群暂不在开放范围当中,后续将开发功能提供访问选择。腾讯表示,微信还将推进“分阶段、分步骤”的互联互通方案,也会积极配合其他互联网平台,探讨跨平台顺畅使用微信服务的技术可能性,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

而第二个关键属性则意味着,每个网络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商业模式和本地要求,独立决定如何将流量路由至他处。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没有集中的控制或协调,而是由每个运营商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与它选择的运营商自由协作。

互联网越是接近于以符合这两个关键属性的方式运行,它就越是开放和灵活,有利于未来的创新,以及协作、全球到达和经济增长等更广泛的利益。互联网离上述的联网方式越远,它就越不像全球互联网,而会走向所谓的“分裂网”(Splinternet)。

例如,俄罗斯的“主权互联网”(Sovereign Internet)正在进行的集中控制的趋势,大大降低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网络恰恰在需要更多弹性的时候反而弹性变差了。

本文刊登于《中欧商业评论》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