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大败局:盲目扩张,负债近两千亿多家机构入“坑”,后续资金压力仍存
作者 惠凯
发表于 2021年11月

因前董事长赵伟国的激进做法,紫光集团多年盲目扩张终招致巨额债务爆雷,总负债近2000亿规模,让多家金融机构“入坑”。虽然企业资产项目有前景,但新进的战投方能否有实力承担后续多年资金输血,是决定着集团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

紫光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校企,依托着清华大学资源,多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在高负债无序扩张下,吹起的泡沫终归要破裂。去年四季度,公司的多只债券违约曝光了公司资金危机,虽然过程中多方努力缓解债务危机,但最终还是在今年被债权方申请了破产重整。

《红周刊》记者手中的破产重整材料显示,“紫光系”总负债规模高达2000亿元,债权人中不仅涉及到国开行、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南京银行等银行机构,且险资光大永明资产、公募招商基金等机构也同样受到了牵连。

分析紫光的成败,可发现其与前董事长赵伟国激进态度是密不可分的。长期以来,赵一直秉持的大举并购、短债长投、“现金储备占总资产15%”等理念,在A股、教育、金融机构、芯片等领域急速扩展,但多数投入收效不佳。

在过往的持续扩展中,紫光花巨资收购了多家芯片公司,目前旗下有着优质的半导体研发制造资产,以及多家相关上市公司股权。据悉,在此次重整过程中,阿里有望成为新的战投方之一。

紫光近2000亿负债由来:重资本行业+野蛮扩张+短债长投

紫光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校企,2012年以来靠着持续大规模并购,以及在全国多地大手笔布局产业基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终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这种举债急速扩展模式也存在较高的债务风险,譬如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就指出,紫光集团同时在武汉、南京、成都三地开展大型芯片基地建设项目,面临很大的资本支出压力;公司近几年通过大规模并购,产生了很高的商誉。若被并购企业经营不达预期,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其实,在紫光爆雷前,另一家知名校企北大方正在2019年出现的债务危机已经给紫光一个警示了,但其依然出现资金危机,并在2020年11月出现债券违约。今年7月份的一份公告显示,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红周刊》记者手中获得的破产重整会议材料显示,“紫光系”7家企业的债权申报金额达1869亿元,其中有抵押债权近200亿元。有债券持有人向记者指出,紫光预期中的现金清偿率会比较高。

紫光集团的资产质量还不错,加之此前北大方正集团的破产重整方案中,对小额兑付的设定门槛是100万元,即百万元以下的普通债权全部兑付,因此,债券持有人普遍预期,此次紫光对小额债务的清偿门槛大概在50万~100万元之间。

作为千亿集团,依托清华大学的紫光集团为何会走到破产重整结局?

记者发现,同大多数爆雷的企业一样,紫光集团在多年扩展过程中投资了大量与主业无关的项目,特别是金融机构股权。譬如,紫光集团2018年成为诚泰保险的大股东,为此耗资28亿元。其后,诚泰保险又斥资44亿元受让了信达资产持有的幸福人寿51%股权。在交易完成后,诚泰保险成为幸福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有意思的是,这笔交易的合理性让人有些费解:幸福人寿当年巨亏达68亿元。

另外,成都、南京、武汉的芯片制造基地对资金需求过高也拖累了紫光,项目投资对资金的需求直到2024~2025年后才会有所放缓。以武汉基地为例,公开信息显示,紫光在武汉的长江存储基地总投资达1600亿元,而最新情况是,长江存储目前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相比消费等产业,芯片产业对资方,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吸引力较低。”某券商的电子板块分析师向《红周刊》记者指出,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重资本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譬如京东方,在烧钱10多年后才跻身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前列。而紫光集团为布局半导体领域大力筹措资金,为此背上了巨额债务,“但‘短债长投’也带来了较高的违约风险。”

可供佐证的是,记者手中的债权详表透露,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大行的湖北分行均向紫光集团投放了数十亿元的信贷支持,累计规模超过了100亿元。

这位分析师还指出,芯片行业是典型的“头部通吃”,市场份额越小、企业压力最大,为维持市场份额、保持技术代差不拉大,紫光只有不断投入資金维持技术跟进。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红周刊》2021年4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