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保国》,蒲州山河与权力游戏
作者 王芳
发表于 2021年11月

世有大人,龙德正中,吾闻其语,今见於公。

惟公之德,智园行方,忠不近名,信不泥常。

李郭无文,韩范无武,公也兼之,吉甫召虎。

九牛在肆,良庖趑趄,公徐碟之,游忍有余。

大栋将倾,见者栗慑,公徐正之,退无德色。

桓桓世庙,纬武经文,公媚天子,耆定策勋。

……

不忘者寿,不朽者名,百世之下,视上刻名。

——太傅吏部尚书襄毅杨公志铭   张居正

我少时便认识杨波。白袍,长髯,站在舞台上,与台上台下的人对话。认识他,是因为他是父亲的另一种样子,不穿袍不戴髯时,就成了父亲。多数时候,并不知道他不停地上场下场是要做什么,伴随着锣鼓声就在戏箱上睡去,直到他又成了父亲的模样,把我拎回去。

等我经过岁月,把山河绘在心上,再见到他时,他已不叫杨波,成了杨博。

不须转换,乌纱帽、红袍、革带、皂皮靴,他从明朝万历二年出发,走了四百多年。我轻衣简从,从山西长治一个小山村的戏台上出发,走过潞州、并州、汾州、解州,用了四十多年,终于到达蒲州。蒲州古城残破的城墙在蒲草的摇曳中挺立,城墙视线落下的地方,是黄河。

我们一起站在了黄河边。

1

我竟然记不得什么时候看懂了杨波他们的故事。

父亲扮演的杨波,奔波在万历初年。

明穆宗驾崩,太子年幼,太子生母李艳妃抱太子临朝听政。李艳妃之父李良,眼看女儿坐在朝堂之上,太子又那么小,就对江山有了觊觎之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李良说动女儿让位于他。李艳妃知道外国来朝,担心他们看见女王坐朝,诱发战争,竟然就应允了李良。李良拿着御赐的尚方宝剑命众臣画押认定,朝臣纷纷依从。只有兵部侍郎杨波与定国公徐延昭不予画押,二人入宫进谏,李艳妃不听,谈不拢,二人被逐出朝堂。

李良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的忐忑也没有了,定于八月十五登基。登基前先封锁了李艳妃居住的昭阳院,使得昭阳院内外隔绝,篡位之象已显,李艳妃这才发觉到李良的野心。杨波为此紧急搬兵,徐延昭到先帝陵前哭诉,正在感叹时,听到人欢马嘶,竟然是杨波搬兵到此。

徐延昭大喜,勉励杨家儿郎要杀敌保国。徐杨二人二次进宫,苦谏,历数外戚篡权之祸。李艳妃见情势如此,为保住皇权,将太子交予徐杨二臣,委以重任。杨波抱太子登基,李良被擒获。

一场宫廷闹剧画上句号。

一场错位的权力游戏,虽然要经过一番波折,终归是要回到正常秩序的。

2

我少时看到的是家乡戏,是一个地域并不宽广、兴起于漳河流域的小剧种——上党落子。之后的四十多年里,听到无数个剧种在唱,京剧、徽剧、赣剧、汉剧、婺剧、瓯剧、台州乱弹、滇剧、豫剧、宛梆、平调、越剧、川剧、湘剧、曲剧、东西中三路秦腔、山东梆子、河北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各有特色,而最典雅最规范的当属京剧,那是类似于古代钟磬之音的雅正之声。

真好听呀。

京剧里,此剧也名《大探二》,即《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出组成,第三部分《二进宫》,青衣、花脸、须生轮番演唱,独唱、对唱、轮唱、合唱交替,能用到的唱法这里都用了,唱腔运用得精到,变化无穷。仅二黄腔就用到了慢板、原板、散板、导板、回龙、摇板等板式,三人三行当同唱一个调门,如同雨滴落在瓷盘上的声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劈里啪啦,那真是听觉上的绝佳享受。

在这样的感官刺激中,无一句道白,剧情却能顺利推进,叙事得到了音乐上的表达。

据传,上世纪四十年代,谭富英、王泉奎、尚小云会演此剧,铿锵和鸣,酣畅淋漓。后有金少山、奚啸伯、张君秋合演,也是金玉之声。我们现在多见的是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版本,也极好。说到上党落子,常听的是李明娥、傅永亮版本,乡音中有少年记忆,或许藏着无法言说的情绪。

让人奇怪的是,这个戏本来就子虚乌有,却大受欢迎。

汪曾祺曾在《人间有戏》里写到:这是一出找不到历史根据的戏,而且很多词都不通,甚至不知所云,但是这出戏久演不衰,很多人都爱听,包括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原因就是唱腔听起来过瘾。外国人把这个叫中国歌剧。

翻转明史,万历初年(1573年),明穆宗驾崩,这个皇帝的死因实在难以启齿,主要是纵欲过度,有一次折腾一夜,准备上早朝时却晕过去了,为此整整休息了两个月,不惜身子的颠鸾倒凤,结果就是年纪轻轻的,才36岁,只做了6年皇帝就完蛋了,好在,在此之前立了太子。

大概是隆庆六年五月,明穆宗(隆庆帝)把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大臣叫到病榻前,对他们说:东宫幼冲,以属卿等,且协辅,遵守祖制,则社稷功也。又对太子说:朕不豫,皇帝你做,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

也就是说,隆庆帝把太子托孤给三位顾命之臣。

两个月后,隆庆帝病逝。

太子登基,这就是万历皇帝,这一年,万历已经10岁。

万历帝之母李贵妃,原为一普通宫女,受隆庆宠爱,封为贵妃,隆庆死后,万历赐封母亲为“慈圣皇太后”。 这位太后对万历要求极为严格,对娘家人也多有约束。《明史·外戚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后之父李伟封武清伯,再进武清侯。可见,并不是戏中的太师,武清伯也是闲职,李贵妃也不可能有让位一说,而万历皇帝的辅政大臣主要是张居正。

这么一对比,便可知,传唱久远的这么一出戏,原本即为杜撰。

3

人们为什么杜撰了这么一部戏,而且传唱了上百年?

据墨遗萍所著《蒲剧史魂》载:《忠保国》一剧,系蒲伶为老杨博“祝寿”之作。

戲中杨波,原型便是杨博,山西蒲州人,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

戏中事,历史上并无,但杨博真实地存在。

明正德四年(1509年),居于蒲州普救里的杨家,人们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更多的是脸上添了喜色,因为杨家夫人田淑人要生娃了。

说起杨家,也是名门,出自唐叔虞之后,后来有一支相当著名,即为弘农杨氏,传承到元代末期,有一杨氏族人名杨觉,在河东夏县任主簿,年迈想归乡,没想到却在走到普救里时倒在路边去世了,后人就把他安葬在这里,之后,杨觉这一支便定居在这里了。这是蒲州杨氏一脉的始祖。杨氏住下来以后,以饧为业,也就是制作和出售麦芽糖为生。

这次要生的这个娃,是蒲州杨氏的第五代。

这是五月的一天,田淑人做梦梦到虬云绕着自己的房屋游过去了,然后就感到腹部有异动,胎动一夜后,第二天(即正德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下一个男孩,长相奇特,不同于凡人,生下来,不哭也不叫,河目海口,虎头燕颔,颖颡丰下,龙章凤姿,村里的乡绅说,这个男娃以后可了不得呀。

男娃的父亲名杨瞻,官至四川按察佥事,也是饱读诗书,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博。

杨博就在家乡读书,17岁考中举人,20岁中了进士,22岁任职陕西周至县令,24岁调任长安知县。长安知县任上,被大学士翟銮看中,任兵部武库司主事。

翟銮慧眼,自此杨博的军事生涯开了挂。

杨博31岁时,从兵部一个小主事升为司马尚书郎,随翟銮巡视九边,东到叆阳,西至张掖,几乎是从大明朝的最东边走到最西边。杨博是个有心的人,这次巡视行程有几万里,他就像徐霞客一样,随行记下了沿途的山川地形、风俗习惯、士兵强弱、战马战车、防御工事、所耗经费等情况。可别小看这一纸记录,自此他对明朝的边防了如指掌。

除了翟銮,杨博也得当时的兵部尚书张瓒和毛伯温赏识,每有军事疑问,他们都会询问杨博,杨博总是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慢慢也就得到了嘉靖帝的赏识。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1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