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城中的坊市制度
作者 石磊
发表于 2022年4月

中国传统城市大多是历代统治中心或军事重镇,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对城内的居民和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坊市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坊市制度中的“坊”,指的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市”,则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

坊市制度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如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居住区内禁止经商等规定,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坊市制度,曾有文献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其含义就是说,工匠在建造都城时,会按照规定修建规整的大道,皇宫附近也建造出了供人居住的市。到了秦汉两代,统治者就已经将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朝廷考虑的重中之重,固定的居民居住区也在此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魏晉南北朝时期,坊市制度逐渐形成了棋盘式的格局,而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到了唐朝。

作为历代坊市制度发展的顶峰,唐朝长安城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进行管理,形成了统一的城市格局。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它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周长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大。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2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