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火墙及火炕
作者 马如营
发表于 2022年4月

火的发现,是人类从茹毛饮血向文明迈进的重要标志。那个叫“燧人氏”的中国古人,以及那个叫“普罗米修斯”的外国神人,功不可没。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抵御寒冷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饮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地理意义上的东北,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且寒冷。在长达七个月的取暖期中,从北纬38度到58度的东北全境,皑皑的雪野城镇星罗,烟火浓重,大有“炊烟与孤鹜齐飞,雪皑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东北冷呀!”——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这是东北人的至理俗言。既然冷,就得御寒,东北人就得琢磨火,琢磨怎么能把火的功能用到极致。于是,在广袤的白山黑水间,发明并拓展了“火炉、火墙和火炕”的功能。

1.

先说火炉。东北的炉子与其他地方的炉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北的炉子除了取暖做饭,还有与火墙与火炕互联互通之妙用。炉子生火后,烟火通过火墙与炕之间的烟道循环,半小时内,屋内暖如三春。“点起炉子的时候/天就下雪了……”这是我多年前写的诗句。坐在有炉子的山里,看十二月滔滔大雪,你会产生一种“伤感”的意境美,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究其原因,似乎又没有原因,反正你的内心是一种清冽的无声无响,静静地享受一个人的惆怅。

“綠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冬天,读唐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内心有暖流在涌动。我是在山里长大的,那时的冬季,放寒假的我和弟弟,从屋内的窖里取出土豆,削了皮切成片,放在炉子的铁盖上烙熟,然后分而食之。炉子上烙土豆片,现在想起来它的香气与好吃不输“肯德基”店内的薯条。在东北,炉子的主要功能是取暖,当然做饭炒菜也很方便。红红的火炉上,烧着一壶滚烫的开水,水壶嘴角里溢出轻烟薄雾般的水气。穆旦曾在《冬》里描写过:“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吃着,哼着小曲,谈着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东北煤炭木材多,掀开乖巧便捷的炉盖,填入燃料,妙处良多。此刻的人们,全然不顾外面大雪纷飞,尽享屋内热气四溢,家人围炉而坐,顿觉岁寒有清欢。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2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