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民财经素养遇上共同富裕
作者 辛自强
发表于 2022年4月

【关键词】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财经素养 经济人 社会人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中国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将为此在各方面进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辅相成。财经素养是现代公民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世界必备的重要素养,共同富裕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历史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目标。提升公众财经素养不仅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确保个体财经福祉、维系宏观经济良性运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面对西方经济学界率先提出的“财经素养”概念,如何在我国的现实背景下准确理解财经素养的必要性和本质,如何推动财经素养教育助力共同富裕实现,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必要性:现代经济体系的进化速度要求公民必备财经素养

当今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日益复杂,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财经素养才能适应这一体系,才能确保自身财富的安全与增值,从而过上富裕的生活。西方国家对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的探索可能从“一战”前后就开始了,那时还停留在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层面。大约20世纪90年代后真正提出“财经素养”概念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财经素养研究和教育实践迅速升温,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财经素养被认为是现代公民适应经济生活的必备素养之一。

财经素养是公民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世界的必然要求。随着规模的扩大,新部门、新技术、新思路的引入或出现,现代经济体系的结构日趋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部门不断扩张,整个社会都趋于“金融化”,这对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和家庭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经济体系的进化速度,远比人类大脑的生理进化速度高出多个数量级,由于人类缺少一个足够成熟的、进化上准备好的“经济脑”,在人类和其面对的经济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因此,在处理经济和金融问题时需要在后天接受系统的财经素养教育,以弥补先天的不足,通过学习经济和金融知识(如数学工具和理论模型)来武装头脑,发展出处理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能力。

具备财经素养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凸显。财经素养的匮乏致使人们产生更多的非理性理财行为,从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噪声”,不利于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因此,这种匮乏被广泛认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放大因素。从个体角度看,财经素养不成熟者难以应对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更容易成为市场涨落的受害者。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将财经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测评内容,从而推动各国政府重视财经素养问题,以培养更多理性的市场参与者。

具备财经素养是经济发展新形态的新要求。虽然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有所差异,但近年来随着很多国家的福利政策改革,一些原本由国家和集体供给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被压减和终止,人们不得不更加依賴金融市场,自主决定投资理财方式,自行购买保险产品,主动做好财务规划。换言之,金融风险从政府和公共部门转移到了个体。此外,包容性发展和普惠性金融等新的理念和实践也日益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财经素养,独立做出经济决策。

在经济体系复杂化、经济发展新形态等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相同趋势。同时我国在更短的历史时期内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经济现代化,人们对经济生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空前加大,加之金融科技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经济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金融化等“多化叠加”对人们的“经济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个体缺乏必要的财经素养,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和金融风险辨别能力,就难以对各类理财活动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做出理性的决策,反而在短期暴富的欲望驱使下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理财陷阱的受害者,其中一些受害者选择用“行政思维”来寻找解决方法,试图通过集体上访向政府要说法、讨公道,个别情况下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因此,正确地认识财经素养的内涵,大力推进财经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财经素养的新内涵:“三元”(财经知识、财经能力、财经价值观)综合体

源起于西方的财经素养研究和教育,主要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科视野来定义财经素养。例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鲁萨迪(A. Lusardi)是财经素养研究领域最高产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学者。她与合作者用三道题分别测量了人们对复利、通货膨胀和风险分散三个概念的理解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水平被等同于财经素养。美国财经素养及教育委员会在2007年将财经素养界定为使用知识和技能有效管理财经资源以实现一生财经福祉的能力。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2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