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 韩晶
发表于 2022年4月

【关键词】“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但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并不代表它们一定具有经济韧性,必须有更多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才能更好地增强经济韧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专精特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利器。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其中絕大多数是可复制、可模仿的技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缺乏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很容易被“卡脖子”,尤其是当中国企业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的时候,常常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阻力。产业链中可能被“卡脖子”的某些关键产品、核心技术、重点环节,往往都是由“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的。约九成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四基”领域——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独门绝技”。

“专精特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争端、新冠肺炎疫情正全球蔓延、逆全球化趋势甚嚣尘上,加之新一轮全球产业洗牌渐趋形成,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3年,能超过5年的不到7%。2020年实体业注销的中小企业超过32万家。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倒逼着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始转型升级。中小企业通过走“专精特新”之路,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这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专精特新”是优化产业生态的必然要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难以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融通于产业的模式之一就是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产业合作联盟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围绕大企业、大项目,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行业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优化产业生态。

“专精特新”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强大保障。德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高达1307家,占比接近全球一半。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大量隐形冠军的支撑下,德国经济经受住了欧洲衰退的考验。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大多没有展开跨行业的多元化策略,而是深耕某一领域。专注、专业是它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德国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频发,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走差异化成长道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在经济体系的不可替代性,赢得长期市场竞争优势,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难题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已接近世界第一方阵,但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原创性基础研究不足。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企业在追赶发展过程中偏重规模和速度,对基础研究重视不足,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强,导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布局科技前沿能力有待提升,这也限制了其在全球高精尖领域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且,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科技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良性闭合链路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2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