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季度GDP增4.8%
作者 孙颖妮 张寒
发表于 2022年4月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财经》记者了解到,数据发布前,多家机构预测值低于5%。平安证券预计约为4.9%,民生银行预计约为4.6%,粤开证券预计约为4.8%。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财经》记者表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略高于市场预期,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优化,PPI同比涨幅回落符合预期。但是,相对于全年实现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而言,仍然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

国开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杜征征告诉《财经》记者,相对于去年底以及今年初市场普遍对一季度经济增速为5.5%左右的预测,4.8%的增速是低于预期的。3月以来,国内疫情的反弹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据了解,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8%,与2022年1月、2月相比,3月的很多数据都出现了明显下滑。3月的下滑与本轮疫情在3月暴发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考虑到长三角的疫情延续,预计4月的宏观数据不容乐观。此外,目前很多工业企业由于疫情不能获得关键的零部件与原材料,可能影响5月、6月的工业生产。

“如此来看,2022年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甚至可能低于一季度。”张明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2月的经济增长数据时,用“经济恢复好于预期,中国经济呈现出了阵阵暖意”来形容中国经济前两个月的运行情况。但3月以来,国内疫情反弹,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再受到俄乌冲突、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中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对于全年的经济走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告诉《财经》记者,疫情的散发将对前两个季度的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预计一二季度是今年经济的低点,随着疫情好转,三四季度经济将实现反弹和恢复。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4.2%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当中,工業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2%、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7个、1.6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主要是得益于1月-2月的强劲表现。同时,国内商品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措施力保工业部门正常运行。工业三大门类继续保持扩张,矿业部门产出增长强劲,水电公用事业部门产出平稳。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继续对上游矿业部门产出构成有力带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投资上升的同时,一季度的工业品,比如钢铁、水泥等产量却在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粗钢产量24338万吨,同比下降10.5%;一季度水泥总产量为38698万吨,同比减少12.1%。

对于这一数据之间的矛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给出的解释是:钢铁、水泥产量下降,但是工业生产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驱动力和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现在产业发展更多向中高端迈进,今年投资三大领域中的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对传统工业产品,比如钢铁、水泥的带动有很大变化。

总的来看, “在工业生产当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在增强。”付凌晖说。

《财经》记者注意到,数据显示,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0%,增速有所回落。

对此,杜征征告诉《财经》记者,从2021年底到今年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保持在7%至8%的水平,但是3月已经降到了5.0%的水平,这一数据明显比前几个月要弱一些。一方面是疫情的直接影响,例如,近期疫情尤其对汽车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对整车生产以及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有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导致港口进出口的效率也有所下降。此外,出口的增速也在趋于下降。综合因素导致3月工业生产有较明显的回落。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分析,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滑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上,同期采矿业增加值则仍保持升势。这种走势与2021年一季度形成了反差。2021年限产政策开始强化,并集中作用于上游采矿业上。因此在2021年一季度,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先于制造业而下滑。今年则是在限产放松、但疫情冲击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先于采矿业下滑。这反映出了当前经济所面临的供给冲击与去年的不同。

“当前疫情走向仍有很高不确定性。根据2020年的经验,就算疫情被控制住,经济活动的恢复也有一个缓慢爬升的过程,所以不可低估今年中国经济可能遭受的供给冲击的影响。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