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面临内部洗牌
作者 何任远
发表于 2022年4月
2022年3月30日,德国柏林,利希特费尔德发电厂

发生在欧盟“边缘”的俄乌战争,对这个国家间联盟的冲击,将远超冷战结束以来任何时期。某种程度上说,这场战争已经埋下了欧盟内部洗牌的种子。

战争爆发后,欧盟在初期展现出罕见的团结。除了通过一揽子制裁方案之外,主要成员国德国,还一改以往不向冲突地区输出武器和长期低投入国防预算的政策。

欧盟主要国家对俄罗斯作出快速反应,一个出发点是基于“俄罗斯不会止步于乌克兰”的想法。根据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彼得·泽汗的分析,俄罗斯国土广袤,缺乏天然屏障,它的五个战略缺口—黑海、波罗的海(北欧)、高加索、中亚和远东,都要一一堵上,才能完全获得地缘战略上的安全感。

按照此逻辑,如果俄罗斯通过俄乌战争把黑海战略软肋堵住,那么接下来就会在波罗的海和巴尔干等地方逐个把战略缺口都堵上。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欧盟和北约东侧国家决策层,是相信这一套理论的。

波兰政府在3月中旬就宣布,可以在年内完全终止进口俄罗斯能源。而相对而言,德法等传统西欧国家面临的俄罗斯军事压力则小得多。直到4月初,德国依然就俄罗斯天然气问题通过欧元还是卢布结算未有定论。在面临巨大舆论、外交压力以及诸多现实挑战的情况下,欧盟“德法双引擎”正在失去动力。

德国遭“清算”

欧盟对俄罗斯态度的根本性转变,标志性的事件是德国态度的转变。外界扰攘多时的北溪2号,在军事冲突爆发前的一天(2月23日)审批程序被叫停,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表示,希望分阶段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所有化石燃料。

德国媒体用“拐点”(Zeitenwende)来形容该政策。在此之前,德国自1970年代以来对俄罗斯“接触即改变”政策,以及冲突爆发前几个月里德国对俄罗斯的反应,给其他欧盟成员国留下了“缺乏领导力”的印象。英国《经济学人》带着嘲笑的口吻用“安全靠北约,能源靠俄罗斯,出口靠中国”来形容德国在默克尔时期的政策,并且质疑在德国领导下,欧盟应对俄罗斯时能展现多少团结意志。

在军事上,德国这个世界排名靠前的军火出口国,对乌克兰的支援远不如一些欧盟东部国家积极,直到2月26日才开始宣告放开对乌克兰的防御性武器输送。不过有媒体注意到,2月27日朔尔茨在国会发表了象征着德国外交和国防政策根本转变的演说,但此后,德国“重新武装”的声音,以及对乌提供军事协助的进程,却又慢了下来。

有分析称,部分原因是朔尔茨在执政搭档以及自身社民党基层支持者缺乏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宣布上述决定。除此之外,德国公务员系统在军事援助乌克兰过程中,表现出怠慢和拖延。乌克兰驻德国大使安德里·梅尔尼克在冲突爆发后一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当他试图向德国政府请求军事援助的时候,对方的回话是:“乌克兰只剩下几小时了,没必要帮你们。”

在政治上,朔尔茨政府的外交和安全决策层,依然启用默克尔时代对俄政策的关键人物。比如朔尔茨的国家安全顾问杨斯·普洛特纳,就是默克尔时代跟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主要倡导者。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前,普洛特纳依然认为能源是俄罗斯和德国不可被剥夺的纽带。

在西方社会民情普遍对俄强硬的语境下,德国政府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