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
作者 朱秋雨
发表于 2022年4月

结婚、成家、生子,“三十而立”的俗语在近年发生了巨变。

多地经历了初婚年龄进一步“上升”,现今的年轻人并不急着结婚生子。以安徽省为例,据其民政厅的最新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与五年前的峰值— 2016年1786万的出生人数,相差700万。

环环紧扣的结婚的低欲望、生育的低欲望,揭示了中国年轻人全新的选择。但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萎缩,又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如何理解中国生育率锐减背后的社会心态?南风窗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他是青少年和人口问题的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研究社会分层、社会治理和社会问题,曾为“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写过《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田丰提醒,在生育问题面前,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总量、生育数量,还要充分考虑人口质量、人口结构。谈起生育政策,他还指出,人口调整有窗口期。抓紧时间提高人口素质,也许比催生更有意义。

生育文化的变迁

南风窗:生育问题成为近期社会焦点。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指出,中国将出现“人口拐点”。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左右,怎么样理解这样的变化?

田丰:“人口拐点”并非新词,中国的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如今的关键是,中国人口拐点下降速度过快,且比预期早,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以往预期要大。

对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揭露的数字,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

一是我国生育率快速下降。国际上通常以总和生育率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这是因为考虑到死亡风险,平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约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有数据分析则认为,当下中国总和生育率已低至1.3。如果这一数据属实,即便是考虑人口统计有一定延时,可能会略有提升,但真实生育率超过1.5的可能性也不大。

早在约15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可能低至1.6左右,但在当时没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当年的人口统计机制不健全,存在偷生漏报的现象,实际人口生育水平远高于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

二是理解一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还要观察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结构。进入计划生育以后,我国的年轻一代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80后、90后和00后的出生人口队列。而我们的老龄人口数量,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不断增大。目前,中国已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政策要开始向老龄人口倾斜。

与此同时,我国的生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往的经验里,20岁至29岁是黄金生育年龄,只有早早地结婚生子,生育一孩之后,女性才有可能生二孩、多孩。但随着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人们的初婚初育年龄都往后延长,可能不少人在生育一孩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黄金生育年龄,他们更有可能错过了生二孩的年龄,甚至放弃生育子女的计划。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