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农,被霍格沃茨选中的翻译家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2年4月
翻譯家马爱农

距离《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在中国大陆上映还有7天,马爱农拿到了电影剧本原稿。

拿起电话,她兴高采烈地告诉南风窗记者这个消息,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翻译工作中。

22年前,一本只完成了一半的译稿,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派至翻译家马爱农手里。那是描写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突然发现自己拥有魔法之力的奇幻小说,在英国图书畅销榜上名列前茅。

最初的中文译者曹苏玲,彼时年岁已高,初见此书时,因不太接受书中“鼓励小孩子想入非非”的情节,翻译一半便没能继续。“教会哈利·波特说中文”的重任,落在了马爱农的肩上。

22年转瞬即逝,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哈利·波特系列成为了一代中国青少年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文学读物。继七部系列小说完结后,原作者J.K.罗琳又陆续推出了不同的续作,将魔法世界的纵深边界不断延展、拓张,至今仍在不断丰满、立体。

作为这个魔法世界主要的中文译者之一,马爱农陪伴哈利·波特从小到大,见证魔法世界从无到有,引领中国读者从楼梯下的储物间走向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大陆。

这些年来,哈利·波特粉丝自发地组织多场活动,多次邀请马爱农到现场交流。不少粉丝向她表达感谢与爱意,说到动情处甚至潸然泪下。马爱农每每被他们的真情打动,也觉得承蒙厚爱不胜惶恐。

“这些感受和滋养是罗琳给他们的,我只是起到一个传递的作用。”马爱农告诉记者,她的语气诚恳:“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已经非常享受,读者又附加给我这么多的称赞,我得到的实在是太多了。”

“我真的挺幸运的。”

文字的匠人

在《神奇动物》系列电影里,最惹观众喜爱的莫过于那只通体黝黑、鼻吻较长、喜欢将一切闪闪发光的物品塞进自己口袋的小动物。

罗琳将它命名为“Niffler”,马爱农把它译作“嗅嗅”。她解释,这是将音译与意译结合起来。

“sniff”有“嗅”的意思,再用叠声词,让它读起来比较可爱。于是,“嗅嗅”诞生了,成为中国观众呼唤这个憨态可掬、古灵精怪的小动物的名字。

翻译哈利·波特系列的难点正在这里:无数稀奇古怪的神奇动物、复杂精妙的咒语,还有那些魔法药剂、神奇道具,全部出自原作者的想象,没有字典和资料可循。

这些咒语和名称,多数是罗琳用拉丁文词根,再加上一些能念出语调的字符,组成的新词。中文翻译既需要表达出意思,也需要蕴含着与英文相近的音律,对于译者而言,是一次创造力与想象力结合的挑战。

马爱农自己比较满意的翻译,比如,能让中咒者悬浮倒挂在空中的咒语“倒挂金钟”,能迅速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的咒语“幻影移形”,还有“幻影显形”“昏昏倒地”“神锋无影”等。

每每想出来一个巧妙的译法,她都会发自内心地高兴上好几天。

当然,也有一些现在看来令马爱农“不满意”的翻译。

随着翻译工作推进,马爱农和其他译者们逐渐意识到,咒语在这个魔法世界里的重要性,并慢慢摸索出一个门道:让咒语大都采用四字结构,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