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译作,影子的实体
作者 王年军
发表于 2022年5月

《山魈考残编》是一部受到翻译小说文体影响,并把翻译文体自觉地作为一种原创性的文體风格进行生成和发扬的小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词典小说、后现代元小说的色彩,又吸收了人类学的方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达了一个思想者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展现了兼容知性之美与想象力游戏的可能。其中混杂了许多违拗口语的词汇、翻译小说中常见的异国名字、五花八门的博物学知识,仿佛作家从字典中找出了一系列“常用词”长期被遗忘的偏废义,并刻意使用这些词义进行写作,最终使它们像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写成的。它让人想起斯特凡·马拉美心目中“净化部落的语言”的那类写作。

但要谈到语言的神话与巫术,首先要谈论语言的物质性。在《山魈考残编》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叫“鬾阴族”的族群,在他们看来,“写下便意味着实存”,因此,他们的词汇系统无限扩张,远远冗赘于现实中进行交流表意的需要,说话也变成“以命易命的兑换”,是一种极端神圣、不容许任何差错、一旦进行就无路可退的社会实践。他们对待语言的方式,就像语言是一种物质一样:“一则警世寓言在鬾阴人中代代相传,说的是曾有人为图方便,出门时没有随身携带足量的发音工具,正好遇上一个朋友,与他谈论一种在石头里游泳的鱼,为了陈述在稠密物质中运动的艰涩之感,他只好折断自己的一根肋骨,但朋友偏偏听力不佳,逼得他一再重复,直至烂泥般地死去。”

黎幺所构造的鬾阴族人,对于汉字倒也是不无渊源。与能指相应的,小说也涉及“名字”“命名”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整本书是一个对于名为“山魈”的动物实为什么生物的考证,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书籍文献的收集之中,不仅“山魈”为何物的谜题没有解开,反而它作为一个众说纷纭的物种的神秘性被加强了。就像“鬾阴”谐音“基因”一样,它构成了一个因为繁殖和物种延续而持续存在的幽灵。这也构成这部小说不断重述的主题:名实之分中,名往往被理解为是实的附属品,二者的关系就像实体与影子的关系。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2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