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腌”云
作者 胡慧灵
发表于 2022年4月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州大地上,腌菜的历史源远流长。

菹,古代餐桌上的腌菜

《诗经》云“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周礼》载“王举,则共醢六十瓮,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礼记》道“麋鹿为菹,野豕为轩”;《仪礼》书“以西,菁菹、鹿臡”。在古籍中频频出现的“菹”到底是何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答:“菹,酢菜也。”清代学者王筠认为:“酢菜犹今之酸菜,非以醋和之。”《释名》中对“菹”的产生进行了阐释:“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古代食物不易保存,采用“菹”的方式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根据食材的不同,“菹”分为“菜菹”和“肉菹”,即腌菜和腌肉。多数情况下,“菹”为腌菜,学者洪光住在《我国各类型酱腌菜起源史》中总结说,“菹”是酸菜和泡菜的雅称。雅也好,俗也罢,腌菜总能找到雅俗的平衡点。古有“周礼七菹”,汉人郑玄注解“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即腌韭菜、腌芜青、腌莼菜、腌冬苋菜、腌水芹、腌菭菜、腌笋。这七种出现在皇家祭桌上的古腌菜,是祭祀宗庙时的进献食物。今有腌菜九类,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将其分为酱渍菜、盐渍菜、酱油渍菜、糖渍菜、醋渍菜、糖醋渍菜、虾油渍菜、盐水渍菜和糟渍菜。这些腌菜出现在全国百姓的餐桌上,起初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下饭神器,如今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餐佳肴。

朝夕旦暮间,九州大地上,腌菜拉弹时光,共谱民族的滋味华章。在这部华章里,拥有超高国民度的酸菜是前奏。酸菜缸里装满了段子,也盛放着哲学。酸菜里面出好汉。陈大刚在《古蔺酸菜是一条好汉》一文中写道:“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大智若愚的哲学家,它色香味俱全地诠释了古中國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命题——大道至简。”好一个“大道至简”,将酸菜里的哲学展露无遗。

东北渍酸菜,酸楚动人万能菜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苦寒的天气导致新鲜蔬菜长久以来的缺席。对拥有极大冬储智慧的东北人民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他们晾制品种丰富的干菜,囤成百上千斤的越冬菜,腌制大量的酸菜和咸菜,让单一的蔬菜变幻出花样的冬日味道。冬储大将之一的腌酸菜,支撑着东北人的饭桌,也成为东北人的习惯。

《奉天通志》中记载 “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大白菜古称),渍之瓮中,名曰酸菜”;《双城县志》记载“家家更腌藏各种蔬菜……菘则渍令酸,谓之酸菜,均系冬时之副食品”。东北酸菜“家家腌,户户藏”的盛况,让“大缸小缸腌酸菜”成功入驻“东北八大怪”的行列。让人上头的东北酸菜,满语称其为“布缩结”,相传是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的大妃运送军粮途中惨遭意外,留下装满白菜的圆口大肚瓦罐,在秋雨的数日侵袭中无意间创造的,因缺乏文献记载,如今无从考辨。可以确定的是,东北人腌酸菜传承古法。

腌酸菜,东北方言里称“积酸菜”,也就是渍酸菜的意思,分为生腌与熟腌。生腌法与《齐民要术》中的“咸菹法”一致:“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菹色仍青,以水洗去咸汁,煮为茹,与生菜不殊。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