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为何易为杭州
作者 君懿
发表于 2022年4月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金国灭亡后,南宋朝廷欣喜若狂,决意收复中原失地,无奈因粮草不济、兵源不足,无法与强大的蒙古军队相抗衡,以致兵败洛阳,史称“端平入洛”。此后,宋蒙之间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长达40多年的对峙与抗衡后,元朝灭南宋,实现了天下一统。作为南宋都城的临安城,入元以后又将面临怎样多舛的命运呢?

元军平定江南

为了能够早日平定富庶的江南,蒙古军队颇费了一番周章。在宋蒙的长期对峙战中,宋军一直处于下风,为此不得不向蒙古人称臣纳贡,以求偏安。这一局面直到1259年蒙哥折戟钓鱼城后发生了变化,一向如入无人之境的蒙古军队遭受宋军重创,蒙哥大汗亦阵亡。钓鱼城之战对宋蒙两国而言,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蒙哥的去世,使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发生继位之争,最终酿成蒙古汗国的分裂;另一方面,南宋朝廷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延缓了灭亡时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在肃清南宋周边几个政权后直接灭宋。

不久,大理、吐蕃等政权相继臣服元朝,元军开始集中优势力量陈兵江淮一线,伺机南下灭宋。在谋划伐宋之初,忽必烈就提出以武力迫使其投降的构想,希冀实现对南方广袤土地和丰润财富的平稳接收,因此屡遣使臣争取南宋君臣纳土归降。南宋朝廷在归降问题上的态度,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从最初希望“称侄纳币”到试图“称藩奉玺”,但这都不是忽必烈想要的结果。不久,忽必烈命主帅伯颜率军南下伐宋,临行前他对伯颜说:“倘若宋国君臣能够相率归附,我可保赵氏一族无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常州、苏州、湖州,并将临安城团团围住。

忽必烈

面对兵至临安城外皋亭山的元军,南宋朝廷内部就是否决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当时,南宋宰相陈宜中已挟益、广二王南遁温州,主战派文天祥、张世杰则请求朝廷能够背水一战。此时在位的皇帝是年仅6岁的宋恭帝赵?(显),主政的则是谢太后。尽管掌握南宋权柄长达数十年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已被罢黜,但南宋也已无余力保全局面。于是,谢太后决定拜伏投降。南宋君臣之所以决定纳土归附而不是选择决一死战,除了顾念京城百姓安危之外,还有保全宗庙社稷的考虑。文天祥为了保全南宋最后的尊严,在归降条件上要求伯颜承诺“决不动三宫九庙,决不扰京城百姓”。

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无论对南宋还是对元朝而言,都是颇为焦灼的一年。同年,元军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一举灭宋。为了平稳接收江南地区,元廷颁布《归附安民诏》,明确提出要保护临安城内各衙署,以确保皇宫府邸、秘书省、太庙、国子监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不久,伯颜率大军进入临安城,并派古歹、范文虎、张惠等人开展接收工作,包括封藏国库、阅实军民户籍档册、收回官员诰命符印、解除临安宫城侍卫亲军的武装等。他还委命南宋降臣吕文焕等人张榜诏告官吏军民,以安民心,并遣人收缴南宋皇帝的衮冕、圭璧、符玺以及宫中的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2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