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认识经济学
作者 陈彩虹
发表于 2022年4月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为起点,经济学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却仍然还是孩子般的模样。说是一门科学吧,争论颇大;说是一类知识吧,真不具有知识的强大特征。有没有用呢?见仁见智,各有看法。有一事是明确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学就都没有预测到。经济学还是处在成长之中。

说到成长,应当朝哪个方向?换个问法,经济学这个孩子,现在的困惑在哪里?已有的成长经历是不是展现过某种明确的走向?

将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是有危险的。问题在于,二百多年的历史并未理清经济学的边界,谈论起来难免外延覆盖不全或延伸越界过分。同时,经济学内部派别林立、方法不同,相互之间时常刀光剑影、针尖麦芒,似乎无法找到共同之处和逻辑关联。不过,危险的事情是最值得做的,只有做才能够消除危险。鉴于经济学整体的现状,从划分经济学种类入手,或许是好的选择。依托公认标准,我勉为其难地将经济学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流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其主要特点是完全理性人的假设、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的市场和价格信息,加上合理的预期。“古典”和“新古典”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假设是完美无缺的,完全的理性人加上完备的市场(完全竞争、信息和价格完全透明、人们的预期完全稳定),后者则是完全的理性人配置了不完备的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和价格不完全透明、人们的预期有理性但并非不变)。由于“古典”和“新古典”对市场的理解不一,相比较而言,“新古典”的假设,看起来接近现实一些。

第二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它被称为影响最大的非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叫非主流,主要原因是政府从未用其服务过宏观管理,社会也认为它过于推崇自由市场,只不过学界拥有相当大的一批拥趸。在世界重大经济事项上,如经济和金融危机,它每每与主流经济学抗衡,因此而名声遐迩。它关注的也是人和市场,但它的“人”不是假定的“理性人”,只是有着明确目的的行为个人;它的“市场”,也不假定完全竞争、信息和价格透明,而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去理解,信息不断被发现又被运用,它认为市场是一个运转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状态。从这样的“人”和“市场”来看,奥地利学派更为接近现实经济社会,因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你我都观察得到;市场受到参与者行为的影响而总在变动,也是有目共睹。基于此,奥地利学派从最初默默无闻之状,走到了后来颇受注目的地位。

第三类,其他派别的经济学。这类经济学纷繁复杂,归为一类。例如,货币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经济学等。这类经济学大多与主流经济学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所交叉或牵连,特别是关于“人和市场”的最初定位(假设或断定),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有着主流学派或奥地利理论的影子。不同的在于,它们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强调的不是经济学的“真实”或“知识性”,而是“有没有用”——天气阴晴与股市涨落建立联系,只要用于股市预测有效,学说就值得推崇,不论这种联系是否真实存在。“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为标准单位,以“交易成本”作为分析基础,将市场和企业视为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或契约关系,做出相互可替代选择的解说,将常人看来毫无共同之处的市场和企业,整成了可以比较、替代选择的同类存在,启迪了思维也理解了实践。近些年,有种“复杂经济学”面世,强调经济的非秩序、非理性和非完美,以“不均衡”替代“均衡”来认知经济现实,它首先也是方法上的不同。将不同方法成就的学说归集一处,“不同”就是相同的标签。

分门别类一般被看作整理、管理之为,其实,它也是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和创立学说的方法。中国古人就通过蓍草的排列分类认知自然和社会,预测事物走向,发现天下规则。对经济学类别的简单排列,不经意之中就显露出某些惊人的信息,令人感受到二百多年经济学整体的成长,有种奇妙的内在逻辑。

一是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和市场关系的学科。不论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经济学,“人”和“市场”这两个要素是基本的,不可或缺。在人和市场的关系中,重要的是这两者“谁主谁从”“谁重谁轻”的问题——主流经济学偏重于“人”,古典学说“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者,新古典理论里那只“看得见的手”,以及“理性预期的人”,都是主体之位,且主动有为;奥地利学派偏重于“市场”,将“市场”看成“物自体”类的存在,有着自身运行规律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在“市场”进行有目的的行为,能够聚合成“市场”里的力量,却左右不了“市场”,因为“个人”行为的目的性是从属于、依附于“市场”运行的;其他派别的经济学,各有偏好,五花八门,它们在“人”和“市场”两端之间来回游走,有重“人”者也有重“市场”者,还有时重“人”时重“市场”者,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理论学说。

二是基本定义。不同类别的经济学对“人”和“市场”的定义不同,构成了鲜明的逻辑联系。主流经济学的“人”和“市场”都是假设的,虽然某些方面有隐约的现实关联,这两个要素的确不属于经济现实;奥地利学派的“人”和“市场”,从现实个人行为的可观察性出发,确定为“行为有目的的人”,再来推定“市场”,大有真实“人”和“市场”的意味,实际是抽象归类,“人”和“市场”都是自定分析框架中的理论要素,不是现实中的你、我和交易场所;其他派别的经济学,粗看眼花繚乱,用“人”和“市场”的定义来理解,它们不是与主流经济学靠近,就是有奥地利学派的成分,自立门户定义“人”和“市场”的不多,通常直接拿经济现实中的“人”和“市场”来研究,偏重于案例性质,故事效果大于理论成色。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