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创办人张百熙
作者 夏剑钦
发表于 2022年4月

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县沙坪乡(今属长沙市开福区)照壁屋人。曾历任清代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要职,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

张百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张启鹏,字幼溟,号蔗泉,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曾在总督裕泰将军幕府做过幕僚,后隐退,从事儒学研究与教育,先后主讲于安陆、澧阳、洣江、石鼓等书院,著有《梅墅诗钞》《心言约编》《无垢静室时艺》等。长子祖同,又名雨珊,是湖南著名词人,有《湘雨楼词钞》;次子曼生,早逝;三子即百熙,字埜秋,一作冶秋。

张百熙自幼性温良谨厚,勤奋好学,颇受父兄喜爱。六七岁时,因遭兵灾避居永州,奔走于山崖石窟间,历经磨难,目睹了民间疾苦。他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与清末政坛著名人物瞿鸿禨是同窗,聆听过湖湘文化著名传人郭嵩焘的教诲,接受了经世致用学风的熏陶,从而奠定了积极用世、忧国忧民的思想。其《退思轩诗集》有“方我少小时,读书气嶙峋。常怀四海志,放眼横八垠”,表明他少年时即胸怀大志,想做一番顶天立地的大事业。

同治十三年(1874),张百熙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官宦生涯。

南书房行走,交友预政

光绪五年(1879),张百熙首次从翰林院派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1881)提督山东学政。光绪九年(1883),父死丁忧,居家服丧三年。光绪十四年(1888),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在这段时期,张百熙读书交友,在京师过从甚密的有湖南同乡郭嵩焘、王先谦、王闿运。他后来之所以同情维新变法、积极推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郭氏的影响;而对经史的关注,则曾向王先谦请教;诗歌唱和则多受益于王闿运。

光绪十五年(1889),是张百熙仕途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由翰林院编修荣幸地入值南书房,随侍皇帝,任文学侍从。在这里,他可与闻国家机密,拟写谕旨制诏,又可结识高层人物,以至接近光绪、慈禧。他能得以入值南书房,一是因为他擅长书法,文笔好;二是由于潘祖荫与王先谦的推荐,但关键还是慈禧太后喜欢张百熙写的字,故宫中的春联和四壁张贴的条幅等,多出自他的手笔。乃至慈禧叫人代笔绘画赏给大臣,也要张百熙代笔题诗。有一年秋天,太后画菊赐臣僚,多至千百幅,命南斋翰林题诗,张百熙实在忙不过来,只好请门人马叙五代作一部分。

张百熙在入值南书房期间,确实结交了一些权贵。据其子张叔平诗作自注回忆,张百熙与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也较亲近。张带小孩叔平到南书房,亲王觉得叔平很可爱,遂认作义子。有一次肃亲王带叔平到南书房,碰上了光绪帝,“仓卒皆下跪。德宗笑颔之,赐玉佩一,意殊温”。可见当时张百熙与皇帝、亲王的关系密切,非同一般。也就在那个时候,张百熙认识了时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袁世凯乖巧野心大,他知道张百熙与光绪、慈禧接近的机会多,为能得到宫中机密,或有人在帝、后面前为他讲好话,便千方百计与张百熙拉关系、交朋友。后来两人竟成了亲家,袁的第三子克良聘张的女儿为妻。

光绪二十年(1894),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借事端向中国挑衅,朝议多主战。张百熙亲见光绪帝为即将发生的战争日夜忧思、焦劳愁苦,乃向光绪帝连上十余疏,陈“集师接济之法,固本捍卫之方,捐助军饷之策,拘治奸细之律”,都得到光绪帝的肯定或采纳。后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挫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致辽东失陷,威海失守。张百熙上疏弹劾李鸿章阳为战备,阴实主和,植党营私,贻君误国。又弹劾礼亲王世铎争权纳贿,贻误战机。还与翰林院侍讲学士陆宝忠等联名弹劾军机大臣孙毓汶等“朋比误国”十大罪。时值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承办典礼者犹竞尚华饰,“张皇其事”,张百熙毅然不避犯上之嫌,奏罢此事。这些都表明了他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和刚正不阿的精神。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