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回湘开荒”之旅
作者 王金华
发表于 2022年4月

“北雁飞传一纸难,拳拳‘父命’去开荒。”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形势骤然紧张,北平中国大学历史学教授吕振羽屡屡接到父亲的家信,催促他赶紧回乡“开荒”。吕振羽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镇溪田村,其父吕公斌是私塾先生,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局势发展,希望爱子早日还乡以避开乱世兵火。让吕公斌料想不到的是,“回湘开荒”让吕振羽彻底改变了已经小有成就的教育职业,开启了另一段将要载入史册的书生报国征程。不过,吕振羽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父命”也可理解为组织指令,周小舟从延安来信:“家父嘱,盼兄速回湘开荒。”

1937年9月,吕振羽一路历尽波折,“‘回湘开荒’到星城”。从当月18日开始,吕振羽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旅行纪实散文《脱险归来》,前后连载十七天。卢沟桥事变以后,被困的吕振羽冒险化装成商人出逃,从北平到天津、塘沽、烟台、济南,沿途见闻日寇、汉奸作恶多端,人民受尽凌辱,黑心老板、茶房趁火打劫等,在文章的末尾部分,吕振羽写道:“到现在,已经没有前方和后方,男的和女的,老年和少年,尤其是南方和北方的分別,大家都逢着同样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去作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工作——不仅是应当给予每个人参加抗敌工作,而且应该自动要求去参加抗敌工作。”这是吕振羽回到长沙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亲身经历,言之凿凿,语气沉痛而激昂,读者反响强烈。

此前,吕振羽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而闻名学界,但从此,他的文章风格大变,脱离了象牙塔的学术气味,更加贴近时代现实,更加具有实用性、战斗性。在长沙近一年,吕振羽没有发表一篇史学研究文章,而在湖南《大公报》《中苏半月刊》等发表通讯、时事述评、政论等文章三十余篇,如《张伯伦的远东政策与中国抗战》《湖南救亡工作的检讨》《迎接着大时代的长沙》《论保乡和卫国》等。

1937年10月8日,省城文化界在长沙青年会召开筹备会,吕振羽作为首倡人,与皮宗石、伍薏农、杨卓新、陈子展、熊佛西、翦伯赞、陈润泉等发起成立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稍后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研究部主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是流亡长沙的平津文化人与本地文化人的联合组织,比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早成立五个月,以后田汉、孙伏园、钱君匋、张天翼、蒋牧良相继加入,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1937年12月,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成立,吕振羽参与前期组织筹备,并和翦伯赞、谭丕模等一道当选为理事,编辑出版《中苏》半月刊。通过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吕振羽组织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如读书会、街头演出、战时训练班、中苏问题座谈会、俄语补习班等。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