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潇湘圆月在
作者 王澄霞
发表于 2022年4月

将袁昌英归为尚未“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作家一类,似乎并不恰当。因为在当下几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袁昌英的姓名往往会在一处被提及,那就是在论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题材的社会问题剧时:“与郭沫若的翻案剧同调的,还有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和《貂蝉》,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等。”即如电光火石一般在文学史全景图上被一带而过的袁昌英,就像邈远深邃星空中的一颗星星。

袁昌英(1894—1973)湖南醴陵乡绅家庭出身,农妇出身的母亲在生育四个女儿后抑郁而终。因为三个妹妹都不幸夭亡,长女袁昌英成了家中独女。她的幸运不仅在于健康成活,还在于父亲袁家普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袁父曾任民国大学代理校长,并出任过云南、湖南、山东、安徽等省的财政厅长,拥有看世界的眼光和襟怀。袁昌英在家乡完成了书塾和学堂教育后,就被父亲接到上海进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和进步文化。1916年毕业后自费赴英留学,初进伦敦布莱克希思学校(Blackheath High School)。1917年升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主修古典文学与近代戏剧。1921年7月以《论〈哈姆雷特〉》一文成为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的中国女性第一人,路透社、《泰晤士报》和中国国内一些报刊当时都作了报道。同年回国后,在北京女师大英文系任教,10月与杨端六(日后著名的经济学家)结婚。1926年8月,再度只身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进修法国文学和近代欧洲戏剧,两年后回国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1929年9月被聘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成为武大创校后第一批教授,此后,她一直工作学习生活在武汉大学。1957年因积极参加鸣放被错划成“极右分子”,开除教授职务,下放图书馆劳动。1970年被遣返回湖南醴陵老家骆家坳投亲靠友,1973年4月去世。1984年获得彻底平反。

袁昌英专擅多能,体现了“五四”学人的共同特点:她首先是一位学者,生前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早在1929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她的专著《法兰西文学》《西洋音乐史》,1944年又出版专著《法国文学》等。她用论文向中国读者陆续介绍了莎士比亚、易卜生、哈代、梅特林克、皮兰德娄、奥尼尔等西方文学名家;在大学课堂开设了“希腊神话”“希腊悲剧”“莎士比亚”“英语散文”“中英翻译”“法文”和“近代戏剧”等十几门课程,一讲就是几十年。同时,她又从事文学创作,写作剧本、小说和散文。著有戏剧集《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剧本《饮马长城窟》(正中书局1947年版),散文集《山居散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散文集《行年四十》(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以及小说《牛》等。她还是翻译家,译有法国剧作家的剧本《玛婷,痛苦的灵魂》(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还有英文写就的《中国的爱国文学》等。

袁昌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痕,缘于她1929年创作的话剧《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传诵几千年,在“五四”之后,它还经历了由“诗”到“剧”的转变。王哲甫先生早在1933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就评价袁昌英“她的戏剧虽然就只有这一集,已经使她在文坛上占了一个相当的地位”。而据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所搜史料,到1935年为止,剧名相同而改编者不同的《孔雀东南飞》版本共有七个,其中袁昌英之剧“可算其中最有价值、技巧也最圆熟的压轴之作”。好友苏雪林更是称颂该剧“算得上个人最欣赏的一件艺术作品”。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曾作为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代表性剧本,入选1985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戏剧集》。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