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的方向
作者 徐宇杰
发表于 2022年4月

自近代教育被引入起,“美术”就作为必修课出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当中。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是每个学生在入大学前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虽然因为它不参与高考、中考等考试而變得“徒具其名”,但能进入国家规制的义务教育之中,美术的地位也可见一斑。而在这些教育中,美术史的教育虽然呆板且陈旧,却并不匮乏,随便翻看初、高中的美术教科书,我们都能看到对所谓“流派”“画家”相关的介绍。但在我们长达十数年的学习中,却很少有人会去追问“美术”到底是什么意思?“美术史”又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呈现的?这些“终极命题”,普罗大众异常陌生,就算是对在大学中的许多学习和研究者来说,也一样很少会去追问,他们都会比较倾向于具体的“个案”分析,从图像到风格再到画家生平、蕴含意义等。巫鸿先生的这本《美术史十议》就从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数个场合与概念入手,重新解释和阐述美术史在现实中的位置、发展与研究对象。

从书写思路来看,本书的十个“议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个大的议题——“美术史研究的反思”“中国美术史实践的新方向”,第一至五章对应第一个大议题,而第六到第十章则对应第二个大议题。在第二个大议题中,巫鸿先生大致从“交流与本土”“墓葬艺术”“美术史分期”“纪念碑性”四个方面对中国美术史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首先,在“交流与本土”中巫鸿先生通过“开”“合”两个维度讨论了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进程,其中作为“合”的“本土基调”主要是“墓葬艺术”与“卷轴画”,而作为“开”的最大表现则是中古的佛教艺术与现代艺术,因此,中国美术史本身的演进应该就是“开”“合”交织的。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