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蝉鸣两处伤
作者 郭丹曦
发表于 2022年4月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即位,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虽然只是智囊一类的御用文官,却能常伴君王左右,颇受器重。他为人勤奋踏实,谦恭有礼,唐太宗非常赏识他,不仅常常带他参加重大典礼,游玩散步也总想着他。一天,太宗闲得无聊,带着一帮弘文馆学士们逛花园,谈诗论画。太宗问众人最近有什么新鲜诗文,虞世南便诵读了诗《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在古代非但不是害虫,还被视作高洁的象征。古人以为它姿态优雅、叫声清远,而且饮纯净的露水维生,静可蛰伏,动能高飞,简直是昆虫中的高士、君子。

“垂纟委饮清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蝉的形态,又隐喻峨冠博带的官宦之人。官宦为“贵”,与读书人崇尚的“清”本有相斥。“垂纟委饮清露”则将二者巧妙结合,实现了自古文人最向往的“清贵”愿望。单是“饮清露”还不够,这蝉偏偏停在梧桐树上。梧桐是什么树呢?它象征高贵的品格、无上的智慧、坚贞的爱情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哀愁。那是凤凰栖息的灵木,是古琴制作的原材,是能让人“一叶知秋”的文化符号,是印证同生共死、海枯石烂誓言的爱情丰碑。这还不是寻常梧桐,而是“疏桐”。空间的稀疏马上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再想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清愁。啊!这是一只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秋风、矢志不渝、坚强不屈的蝉!“流响出疏桐”,从视觉角度的蝉栖梧桐到听觉角度的蝉鸣远播,立即让读者脑中的画面流动起来。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