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题画诗与刘海粟的画中乾坤
作者 惠联芳
发表于 2022年4月

郁达夫与刘海粟惺惺相惜,两者均以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在抗日战争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海粟曾这样赞誉:“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品质。”

1940年1月23日,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繁星》发表《为君濂题海粟画梅》:“孤山归梦未全荒,苦寒梅花立草堂。展画时闻香暗散,陇头春满感刘郎。”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吟诵或描摹的重要意象。刘海粟以绘画的形式,赋予梅花人格化的特征。在《艺术的革命观》中,刘海粟说:“在外国的时候,西洋人问我,中国的松竹梅为什么画得这样多?我说并不多,松竹梅代表中国坚强不屈的人格,无论春夏秋冬,冷到如何程度,还是这样绿,狂风暴雨之后,仍旧巍然独立;而且还代表中国的国民性,不能随便被人屈服。中国是打不倒的,有历史的证明。”

1941年3月15日,郁达夫在新加坡《星洲日报·繁星·今人诗词选》发表《为秋杰兄题海粟画松》:“蟠根耸干栋梁才,劲质贞心郁未开。独立乾坤孤树顶,炎荒可有鹤飞来?”

此诗以“松”作为吟咏的意象,寄寓客居他乡的寂寥。描摹了刘海粟所画松树盘根错节的形态,并以移情的笔法,体味松的操守及内心世界“劲质贞心郁未开”;以特写的笔法,定格松树独立乾坤的精神特质。最后发出嗟叹“炎荒可有鹤飞来”。“劲质贞心郁未开”自然而然地化用了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以借物喻志的笔法,将“涧底松”与“山上苗”形成鲜明的对比,茂盛苍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而风中低垂的小树却高高生长在山顶。两者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平,小树因在高处故遮盖了百尺之松,正如门阀制度下出身寒门的人才倍受压抑。作者此情此景堪比左思创作《咏史》时的心态。

1941年3月14日,郁达夫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发表由三十四人签名的《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反对投降妥协,坚持团结抗战》。该文针砭时弊,呼吁“反对投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甚至对抗战阵营中的败类发国难财的无耻行径予以尖锐的批判:“正当抗战接近胜利之际,尚有一部分封建残余、顽固败类躲藏在抗战的阵营里,而且把握着相当大的权力与地位。他们为了一己的利益,遂不惜昧杀天良,实行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甚至歪曲事实,颠倒是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他们妥协投降的诡计。”郁达夫有破有立,明了这次抗战的目的,“是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战,为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战……更不是为那批无耻贪污、顽固败类的升官发财而战”。基于此,郁达夫向政府呼吁“明察秋毫,判辨忠奸,坚持各党各派的团结,严惩贪污,摒除一切投降妥协分子于抗建﹝战﹞阵营之外”。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