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请觐”礼仪的变迁
作者 沈栖
发表于 2022年4月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致以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到了封建社会演变成了觐见帝王表示臣服的礼节,并且有了一个特定词语:请觐。“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礼记·曲礼下》),其实,不只是诸侯,地方官员、藩属国使节入朝觐见帝王也须跪拜。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依然沿承跪拜礼节,以充分显示朝廷的权威和皇帝的独尊。问题在于,外国遣使来华,觐见皇帝是否也要行跪拜礼?据《清史稿·邦交志》《清实录》《清会典事例》等记载:葡萄牙使团在康熙年间两度来华,又在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各一次;荷兰从顺治十年(1653)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次遣使中国;自顺治十三年(1656)至雍正五年(1727),俄国共十次遣使清廷;英国在十八世纪末开始筹划向中国遣使,1793年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被史书论定为“中西关系步入近代的开端”。有史记载,马戛尔尼因为不肯按清廷“请觐”时行跪拜之礼而不欢而散,留下一些西方先进器物怏怏离去。

在传统的中华世界体系中,清廷“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通过封贡、互市等关系,与周边地域及国家建立了一种上下从属的不平等世界秩序,那些藩部、属国、朝贡国每每“请觐”清朝皇帝无疑必须跪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中国从“中国之天下”逐步走向“世界之中国”。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2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