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覆盖率超96%
发表于 2022年4月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人对“吃”越来越讲究食材的丰富和健康,而许多食物的源头,是种子。

种子是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的不断进化,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不断支持。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可以看出中国种业振兴的重要性。眼下,中国农业走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提高农业机械化、数字化、产业化程度迫在眉睫。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研产供销”全链路中的运用,是中国人对西方种业大国实现“弯道超车”,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好机会。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介绍,中国种业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8年),农业生产用种依靠农民群众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政府必要的调剂;二是“四化一供”阶段(1979—1999年),即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三是种子产业化阶段(2000—2010年),以实施“种子工程”为标志,将种业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转变;四是种业现代化阶段,以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为标志,首次明确了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开启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征程。

本文刊登于《科学大观园》2022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