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大、小昭寺
作者 孙毅华 周真如
发表于 2022年4月
第361窟窟形图 中唐(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两层弯柱覆钵塔第361窟 中唐(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带镶嵌装饰的弯柱第231窟 中唐(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莫高窟石窟的开凿,据碑记记载始于366年,在经历了四百多年后的787年,强大起来的吐蕃占领了这一佛教圣地,吐蕃统治者也笃信佛教,随着吐蕃的占领,也为唐代本就辉煌的壁画艺术带来新的画风与形象。

唐代是吐蕃最强盛的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全境,建立了吐蕃王朝,并与相邻的尼泊尔和中原唐王朝联姻。受印度佛教影响,尼泊尔和中原唐王朝都信奉佛教,当松赞干布迎娶尼、汉两位公主时,两位公主各自都带去了佛祖释迦牟尼不同年岁的等身像,为安置这两尊佛像,由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主持,选用尼泊尔工匠修建了大昭寺,“殿堂之门,皆令向于西方尼婆罗地”。由文成公主主持,使用漢地工匠修建了小昭寺,“庙门皆向于东方焉”。可以想见,当时这两座寺院的建筑风格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特点。时光荏苒,千年后的大、小昭寺早已失去原来的样貌,可在远离拉萨的敦煌壁画里却可以窥探到一点踪影。

大昭寺有趣的弯柱子

大昭寺是尼泊尔赤尊公主携尼泊尔工匠所修,必定带有尼泊尔风格,而众所周知的常识是木构建筑的柱子都是直立的,但在吐蕃时期开凿的第231、361窟却出现了弓形的柱子,似乎很不符合木材的物理性能。弓形的柱子很神奇,也不见有存世的古建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过?现在在广袤的藏民族地区还存在吗?对于这一疑问,萧默博士在其《敦煌建筑研究》一书中写道:“中唐以后壁画木塔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形式,其特点是大量地使用曲线,有的竟到了毫无机制的程度,我推测这可能与某种宗教意识有关……尤其是弯柱的做法,显然不合于材料和结构的本性,绝非技术物质因素的自然表露,从技术观点来看,它们是不合逻辑、矫揉造作的作品,但从建筑的意识形态这一角度看来,它却很能符合当时佛教的一支——密宗对建筑的要求。”对于壁画中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存疑很久,终于在西藏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据《西藏王统记》记载两位公主的寺庙修建完竣,举行迎神开光的仪式上,对大昭寺的赞美词中有:“上下两层诸木柱,绝妙如同金刚橛。

本文刊登于《西藏人文地理》2022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