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起又离不开,知网应不应该成为生意?
作者 刘蕾 李权云
发表于 2022年5月
中国知网定位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图/视觉中国

中科院用不起知网了。

网传邮件截图显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4月8日发布通告称,因知网坚持千万级别续订费用,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4月19日,知网官方回应表示,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但并未就千万级别订购费用作出说明。

此前,已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因高昂订购费停用知网。另有最新消息显示,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以知网查重服务不对个人开放为由,起诉知网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3月21日受理立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網为何接连陷入争议漩涡?不少人发问,知识信息到底应不应该成为生意?掌握着公共数据资源的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知网为何惹众怒 

提起知网,很多人第一反应“只要写论文就绕不开它”。

定位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的前身是中国期刊网,经过二十余年的产业化运作,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

但在其商业模式里,知网上下游连接的是同一批人。“知网的信息贡献者,同时也是信息需要者。”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知网将从高校获取的优秀硕博学位论文,从期刊杂志社获得的期刊文献,集成到自己的数据库,向机构、院校收取数据库订购费,向个人收取下载文献费用。而在成本支出方面,有报道显示,知网除了需向学术期刊、高校、著作权人支付相关费用外,支出较大的是数据加工阶段的人力成本,以及数据的成库和推广。

但大众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收费本身,而是知网立足于买卖两端,“双向收割”下的不合理利润。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达53.93%。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冯晓青所说,知网造成争议的问题实质在于它与期刊或高校、著作权人三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理清。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