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边界亟须厘清
作者 余源
发表于 2022年5月

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知识产权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为了保护和激励创新、保护知识拥有者和创新者的利益而人为创设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知识产权价值的凸显,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不断增多。

权利人依法维权,本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不但无可厚非,更应鼓励保障。然而近年来,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青花椒”“胡辣汤”“肉夹馍”等一系列商标维权事件引起舆论质疑,不少中小商家和个人深受其害。

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在哪里?维权的“度”又该如何把控?

“碰瓷式维权”不受保护

去年年底,四川多地餐馆被上海万翠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起诉侵权。该公司认为,自己取得了“青花椒”商标,而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上述餐馆擅自在经营店铺的牌匾、广告牌等处使用,侵犯其商标权,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2021年11月26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五阿婆青花椒鱼火锅的被诉行为构成商标侵权。法院判决,五阿婆青花椒鱼火锅除停止使用“青花椒”标识外,还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万元。被告不服判决,后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22年1月13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二审审理这起商标权纠纷上诉案。法院认为,五阿婆青花椒鱼火锅店使用“青花椒”标识不构成涉案商标专用权侵权,一审法院对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错误,应当予以纠正。这意味着此前沦为被告的店主,终于可以将“青花椒”重新挂上牌匾。

事实上,近年来打着知识产权维权的名义故意“碰瓷”的现象屡见不鲜。

2021年,数百家“潼关肉夹馍”小吃店相继被起诉商标侵权。原来,这一美食名称已经被陕西的潼关肉夹馍协会注册成了商标。据悉,这些位于全国各地的店主分别被索赔3万元至5万元不等,未来如果想要继续使用“潼关肉夹馍”商标,还需向该协会缴纳99800元。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