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奥密克戎
发表于 2022年5月

谁也没有想到,上海会这样度过2022年4月。

这已经是新冠疫情持续的第3年,这里是中国此前“精准防控”表现最优秀的城市。

第一次启用大型方舱医院,第一次全域静态管理,第一次全市核酸检测,第一次市场完全停摆……一座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繁荣的国际都会,一旦陷入免疫风暴,同样没有任何腾挪空 间。

动态清零的大前提,叠加奥密克戎极强的病毒传播力和隐匿性,“封得早+封得广+封得快”可能是眼下中国抗疫唯一的正确答案。

对任何一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而言,这意味着空前的代价。日常、秩序、经济,乃至生命,共同构成了这种代价。

本文撷取的上海十日,是这轮疫情中上海经历的一些特殊時间点。如果说这次疫情防控将成为上海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那么这十日就是其中的记忆锚点。

截至本刊付印,上海的封控仍在继续,新一轮全市核酸检测计划已经公布,即将展开。同时,一些好的变化也在发生,一些秩序正逐渐恢复。

尽快清零成功,尽快回到日常,是所有人此刻的盼望。

差不多从3月中旬开始,上海便会逐渐进入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时段。2022年也是如此。

3月6日,星期日,上海天气阴有小雨,尚存几分春寒料峭。虽然2月底以来陆续有疫情通报,但都在个位数且主要为无症状感染,关心疫情的市民并不多。市区内一切如旧,高架桥车流穿梭,购物中心人头攒动,饭店和咖啡馆需要等位,两天后的电商3·8大促已经启动,汉口路上亚洲大厦仍被看戏的年轻人挤满,迪士尼的烟花秀在八点半准时开场。

热闹之中,很少有人会格外在意“漕溪北路1200号”这个地址。就在这一天,它新增为上海的中风险地区。同日,上海通报3例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

漕溪北路120 0号,对应场所为上海华亭宾馆。1986年年底开业的华亭宾馆,是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被视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运营多年后,其设施难免老旧,装修改造计划于今年2月16日启动,但一天后,它被征用为入境人员隔离酒店。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上海承接了3成以上国内入境航班。航班管家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共承接了14137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占全国总量的35.6%。浦东国际机场的入境货运航班占全国主要机场入境货运航班的比重,超过北京、广州、深圳三地的总和。2022年2月,上海承接的国际航班占全国的比例突破40%,今年前两个月,上海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43例,约为全国同期总数的38%,占上海去年全年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的80%。

2022年年初,随着香港第五轮疫情暴发,香港旅客源源不断流入内地,沪港航班上座率不断升高,大批旅客被送入隔离酒店,加之奥密克戎超强的病毒传播力,上海入境防疫的管理难度远超过往。

华亭宾馆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中“破防”。

尽管如此,最初在大部分人看来,本轮疫情也能迅速被扑灭。过去两年,上海前后经历了12轮新冠疫情。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区域管控、转运隔离等八项工作—上海总能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将疫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甚至一度将管控区域缩小到一个20平方米的奶茶店。这种“精准防控”让上海成为全国“动态清零”策略下最具成效的标杆样本。

但这一次,奥密克戎改写了剧情。

3月6日至10日的流调信息显示,有16名居住在华亭宾馆的人员被感染。3月11日下午,上海公布确诊病例溯源结果,感染来源聚焦于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

接下来就是补救。3月6日,上海对华亭宾馆所在的徐家汇街道实施大范围筛查;3月12日起,全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市民非必要不离沪,离沪和返沪则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全市客运站自3月14日起全部暂停营运。这也是上海首次对出入城实施管控。

诸多“首次”,让城市里的居民渐渐嗅到了危机,“封城”传言四起。

3月20日,漕溪北路1200号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究竟是网传的病毒通过中央空调风道传播,还是隔离点工作人员的不专业操作导致疫情扩散,针对华亭宾馆集中隔离点开展的专项调查尚未公布结果,而对上海来讲,常态化防控后最严重的一次本土疫情才刚刚开始。

许多上海浦东新区的居民,是在这天早上起床后,才发现所在小区已经被封控了。“没有提前通知,是早上走到小区门口看到隔离栏和一张居委通告才意识到封控的。当时被告知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封,48小时后解封,期间测两次核酸。”浦东高行镇居民何苏安告诉《第一财经》杂志。

何苏安有点意外,但又不算太意外。3月以来,上海持续通报感染人数,3月10日以后,她了解到在家中或是办公室被短期封控的亲友和同事越来越多,知道轮到自己是迟早的事。

正是在3月16日,上海根据复杂的“综合因素”,将城市分成了两部分: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只要没有新增阳性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后者的生活就一切如常;前者则要在48小时内做两次核酸筛查,期间居民在居住地保持“原地相对静止”。包括何苏安居住的高行镇在内的浦东大片社区,从这天起进入了封控状态。

在这轮针对重点地区的管控中,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曾强调,不采取“2天封闭管理+12天健康观测”的措施,各区不得对管控擅自加码。然而,两次核酸检测之后,许多小区没能如期解封。居民无法得知核酸检测是否在小区内找到了阳性感染者,也很难搞清楚继续封控的原因。

3月底4月初,《第一财经》杂志曾采访多位当时已被封控10天以上的上海居民。他们大多都是通过“上海发布”每日公布的地址信息,才能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小区是否有新的阳性感染者。

但实际上,从3月18日起,这种居民自我推理的严谨性就打了折扣。因为当日的“上海发布”开始将感染者信息按区划分,同一个小区即使有多个阳性感染者,也仅披露一次地址。随着感染者规模迅速破千、破万,居民越来越难从公开的官方信息来推断封控小区内的确切情况。

长期封控的生活中,频繁的核酸检测难以避免。居住在嘉定区真新街道的赵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杂志,自3月14日小区封控以来,她在半个月里总共完成了10次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被认为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然而,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并不能确保小区的安全。相反,一些封控小区还出现了“久阴乍阳”,或是阳性感染者快速增加的情况。

4月14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首次给出了“小区封控已久,仍不断出现阳性感染者”的三种可能原因:混管核酸阳性结果需要复核,筛查数据有一定的延时;存在家庭聚集性传播,在潜伏期内被逐渐发现;流通物资被病毒污染,接触后感染。

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当居住地的门牌号码“上榜”后,家住闵行区七宝镇的Plummie认真分析了每一次做核酸时社区的安排,她猜想,自己所在的片区曾与另一有密切接触者的片区一起做核酸检测,有人员混杂、交叉感染的可能。

3月28日起,上海大致以黄浦江为界,“压茬”实施了两轮大范围的封控管理,期间要求“所有人员足不出户”。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的解释,“足不出户”这四个字覆盖了散步运动、遛逗宠物和聚集攀谈等常见社区活动。

4月11日傍晚,《东方新闻》在电视画面中展示了金山区两个街道之间用铁丝网拦出的硬隔离——这可以有效控制防范区居民违规的“跨街道流动”。两周后,上海有更多的街道、小区和有阳性感染的楼栋,开始实施这类加装铁丝网的“硬隔离”。

晚间20:23,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导小组发布通告,自3月28日5时起,在全市范围内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4月1日5时解封。

这是本轮疫情中上海在市级层面发布的首个关于封控的通 告。

在先行实施封控的浦东新区,由于通告时间距离正式封控只有不到10小时,尽管已是夜间,区内许多尚能自由活动的小区住户开始了物资大抢购。当天区内许多超市卖场和农贸市场都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4点或更晚。

不过,对于许多从3月16日甚至更早就已处于封控状态的居民而言,这一消息造成了巨大焦虑—没有任何购物机会,而且全区封控之后买食品一定只会更难—但某种程度上又带来一丝安慰,毕竟明确了只需要再坚持4 天。

次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解释了开展这轮核酸筛查的原因:“对前一阶段的筛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本市疫情呈现区域聚集和全市散发并存两个特点,存在面上暴发的潜在风险。”当日,上海通报50例确诊病例和3450例无症状感染者。

4月1日3时,浦西如期开启全域静态管理,但两小时后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没有迎来原定的解封,迎来的是根据筛查结果实行分区分类、网格化管理,大致分为严格足不出户的封控区、可在小区范围内活动的管控区,以及解除封控、可在街镇范围内有限活动的防范区。

4月2日,浦东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告,浦东新区均为封控区或管控区,暂无防范区。最严重的区域,感染者涉及楼栋采取14天封闭管理措施(从3月28日封闭时起计)。

自此,上海进入全域静态管理。食物、药品、就医、运输都依靠一张张通行证推动。居民的日常生活简化为抢菜、做饭、远程工作以及接受核酸或者抗原检测。

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称,结合之前多轮筛查结果,拟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研判再分区,并实行阶梯式管理。新的三区划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小区,这也意味着上海的封控措施有了松动,部分幸运的人可以出小区走走了。

截至2022年4月19日13时,上海划定封控区16650个,管控区13304个,防范区28075个。只是,许多防范区都“提级管理”向管控区看齐,真正能走出小区的人还是少数。

家住浦东新区唐镇街道的马若在这天第一次收到了街道发放的生活物资,包括1箱牛奶、1桶食用油、1袋小餐包和1包挂面。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2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