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泰伯恩行刑场:“公开表演”的尘封往事
作者 赵秀荣
发表于 2022年5月
在18世纪,大约1100名男子和近100名妇女在泰伯恩被绞死。有时行刑的场面可以吸引近3万人,人们在起哄、嘲笑和尖叫。
牛津街和埃德韦尔路交汇处的“大理石拱门”。
“泰伯恩树”遗迹在地上的标志。

春天的伦敦,各处水仙怒放。漫步到海德公园的东北角,走到牛津街(Oxford street)和埃德韦尔路(Edgware Road)交汇处,会看到1825年乔治四世为纪念英国拿破仑战争胜利而下令建造的“大理石拱门”(the Marble Arch)。在地上有一个不起眼的标志,“这里是‘泰伯恩树’(Tyburn Tree)的所在”——伦敦16—18世纪著名的行刑场之一。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第四幕第三场)中对“泰伯恩”有提及:“我可以给你安慰;照我所知道的,已经有两个人比你先破誓了,你来刚好凑成一个三分鼎足、三角帽子、爱情的三角刑台(the shape of love’s Tyburn),专叫傻瓜送命。”泰伯恩一词源于附近的村庄,意为“榆树之地”(place of the elms)。“泰伯恩树”实际上是由3根木制柱和3条铁链组成的三角形的绞刑架。

事实上,泰伯恩的絞刑架自中世纪就已存在,但一直没有发挥重要作用。1571年,这里竖起一个永久性的巨大绞刑架,一次最多可以吊死24人。16—18世纪,这里是伦敦地区死刑犯的主要处决地。16世纪70年代的记录表明,在10年中有704名重罪犯因谋杀或盗窃等罪行被判处绞刑。18世纪的伦敦是著名的大都市,同时也是犯罪之都。那些被判死刑而无法获得赦免的人要面临的命运很可能是在泰伯恩被绞死。

在泰伯恩行刑场被执行过死刑的著名人物包括1537年亨利八世处决“求恩巡礼”(the Pilgrimage of Grace,这是一场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叛乱”)的头目,其中有尼古拉斯·坦佩斯爵士(Sir Nicholas Tempest)。1661年,被吊在“树”上的名人包括约翰·布拉德肖(John Bradsha)、亨利·艾尔顿(Henry Ireton)和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他们都已去世,但在查理二世复辟后,他们的尸体被掘出并处以绞刑——为在内战期间被处死的国王查理一世报仇。可能是由于历久经年的磨损,固定的绞刑架于1759年被拆除,由一个每次都可以轻松竖起和拆除的绞刑架替代。泰伯恩绞刑架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783年11月3日,当时强盗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被绞死。之后,新的处决地点改为纽盖特(Newgate)监狱。

最后旅程

16—18世纪的行刑是公开处决,自1752年起,被判处死刑的人必须在被判决2天内被绞死,除非这日是星期天,这意味着通常的行刑日期是在星期一。星期一,在近中午时分,关押在纽盖特监狱的囚犯被带到死刑室,卸下镣铐,换上行刑前穿的衣服——通常是白色的长袍。之后,被绑住双手,推上马拉的囚车,踏上最后的旅程(在离开监狱之前他们会听到附近教堂的丧钟)。由于人群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2英里的路程要走3个小时(今天如果乘坐23路公共汽车,仅需20多分钟)。18世纪,伦敦人口近75万,成千上万的人希望看到绞刑,因此每当有囚车驶出,街上人潮涌动。这条路线从东到西,沿着霍尔本、圣吉尔斯和泰伯恩路来到泰伯恩行刑场。一路上盛况空前,人们纷纷挤到街上或打开临街的窗户,都想亲眼目睹即将踏上刑场的死刑犯。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2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