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宥和自我救赎的修持里渡劫江湖(评论)
作者 李云
发表于 2022年5月

显然,王光龙的这篇小说为我们揭示人在社会或江湖中的无常人生的际遇和悲欢离合的诡吊,以及宽宥和自我救赎的两种人生态度所应有的高贵。

余浮从水中上了岸,连海平从水中回到岸上又下了水,两个人从仇恨到消解仇恨,到最后的和解,到相忘于江湖,他们都是社会发展中对个体命运的支配和改写,这里他寫到社会重要事件对个体人精神、肉体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当然,王光龙没有只是在此揭示伤痕,如果是那样,他的作品就流俗了一般,他找到的主题挖掘落脚点是“宽宥”和“自我救赎”这两个主线,他用情节和细节,用人物的命运走向来不断地深化主题,让余浮的精神面貌在险恶的江湖里清晰,让其仁爱之心不断弥漫着清新气息,让他在自我救赎和宽恕同时完成自我的完善,也让连海平在自赎之路的自我改变的精神求索上有了升华。

作家王光龙很年轻,但小说写得老到、辛辣。《余浮的江湖》这个中篇小说分为“水命、岸上的生物、匪荡、岸上的终归是岸上的、人非鱼、孤独的垂钓者、如鱼得水”这样几个章节。单从名字上看,就引人入胜,小说有个好名字也挺重要。光龙写过《一盏马灯》《忙趁东风》等优秀作品,这些名字清新,又有意味,给人无限的探索欲。“没有下过水,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识水性?”这句写在开篇的题记,比较有哲理性,一下子洞穿“江湖”的本质。

什么是“江湖”?可能我们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觉得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有人看过一些电影而得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样的同感。“江湖”最早源于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归根究底,江湖到底是什么?如果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可能没人讲得清,因为人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体验给了人不同的直观感受,导致认知的差异性。我眼中的江湖,就是一个人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联系的总和,它可能表现出的形式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就像我理解的小说中余浮这个角色,他的江湖就是他一个人背负的所有的不幸、委屈、孤独。父亲余存海、老师凌守拙的离去,妻子水藻的离开,亲人的离开让他洞穿生命真相,聊以宽慰,亲人的离开,也让他接受和泰然处之,比如余凌,这个原本不属于他的孩子,给了他一个空虚的梦罢了。

本文刊登于《小说林》2022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