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做检讨,出手亦不凡(外两篇)
作者 姜胜群
发表于 2022年5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欧阳修、公孙弘三位古人,都是名人,都犯过错误,都检讨过自己。名人做检讨,出手亦不凡——

一、诸葛亮——打报告要求处分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伐魏。魏将张郃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蜀将马谡。马谡仗恃南山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被张郃断绝水源,军心动摇。张郃趁机进攻,大败马谡,街亭丢失。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无法再战,被迫撤回汉中。马谡等人被处死。

诸葛亮主动承担了街亭丢失的责任,写奏文,就是给皇帝打报告,检讨自己,要求贬职三等,连降三级,以示对自己的责罚。这便是《街亭自贬疏》——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料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惭愧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却担起了统帅三军的重任。“臣以弱才,叨窃非据”,虽然是谦词,也是深刻的自我反省。

检讨不能玩虚的,要说出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第一,“不能训章明法”,治军没有章法,不能严明军纪;第二,作为主帅,“临事而惧”,处理问题缩手缩脚;第三,考虑问题自以为聪明,错用了不堪重任之人,导致街亭丢失,造成严重后果。

诸葛亮引用《春秋》一书中古已明确的道理,说明军队如果战败,第一责任人就是率领军队的主帅。而自己正是在位之人,所以必须承担责任——“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自请贬职三等,领罪受罚。

检讨书态度诚恳,事实清楚。不是走过场,摆样子,更不是作秀表演给他人看。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以诸葛亮的资历、威望和能力,不做什么检讨,大概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或者即使心里有想法,嘴上也未必敢说。另外,“谡违亮节度”——是马谡不按自己的指示办,才造成如此后果。依照军法,已将马谡、李盛、张休等人处死,把责任推到这些人身上,完全说得过去。况且,战前,自己还与马谡还签了“军令状”,马谡甘愿自负其责。白纸黑字,责任分明,毫无“甩锅”之嫌。

另外,街亭之战,也有亮点啊,发现了王平这个人才,撤退时,还带回一千多户老百姓,赵云的人马和物资也没有受到损失。完全可以一俊遮百丑,大张旗鼓,宣传取得了胜利!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咎皆在臣”,所有责任全是我一个人的!一个“皆”字,世人折叹!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诸葛亮集·纳言》)作为管理国家的丞相,诸葛亮深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依法治国,首先,依法要求自己。出了问题,必须依法承担责任。

乾隆赞叹:“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一纸检讨书,见“无我无私”之人品,见“志气清明”之境界。一代名相,万世师表。

二、欧阳修——把检讨写进文章,

不怕丢丑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因为范仲淹直言谏事被贬,作为范仲淹一派的欧阳修,也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这一年,欧阳修29岁。

夷陵,即今天的湖北宜昌,宋代尚属于落后地区。据宜昌史志记载,北宋景祐三年,宜昌大旱,时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尊奉习俗,体恤民生,为民求雨,写下了《求雨祭汉景帝文》。

在这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中,欧阳修不是简单地做空洞的官样文章,而是对自己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修以有罪”,主动承担责任。把官样文章写成了“检讨书”,表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欧阳修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沒有执行上级文件。“县有州帖,祈雨诸祠。县令至愚,以谓雨泽颇时,民不至于不足,不敢以烦神之视听”。当时的夷陵县,归属峡州。州里下发了文件,要求官员拜神求雨。夷陵县大南门外,就有汉景帝庙。但欧阳修自以为风调雨顺,没有立即照办。这一条,今天看来属于封建迷信,甚至荒诞不经。但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对拜神求雨坚信不疑,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第二,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犯了以局部代替全局的错误。“乃知前所谓雨泽颇时者,徒见于城郭之近,而县境数百里山陂田亩之间,盖未及也。”开始,看到的仅仅是靠近县城的一些地方,以为雨水滋润很及时,所以没有花费人力物力抗旱。但实际上,县境内数百里的广大地区,并没有下雨。

如此“至愚”的官僚主义错误,自己认为十分严重。一方面治理百姓的讼事,还要避免百姓着急的事情发生,以致连离县城十里远地方的百姓之事,都不了解,固执地怠慢了侍奉神灵。其严重性,比没有执行发布政令的罪过更为严重!

其实,欧阳修完全不必如此上纲上线自责,因为后来他还是深入到了边远的地方,向当地农民询问农情,得知了全局干旱的情况,只是晚了几天。

本文刊登于《小说林》2022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