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北海安如象?
作者 梁帅
发表于 2022年5月

1

唐朝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朝代,尤其在书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颜真卿的楷书,李阳冰的篆书,张旭、怀素的狂草,以及李邕的行楷,每一位杰出的書法家,都有其开拓性,共同构成了包容而个性鲜明的盛唐气象。

李邕(678-747),字泰和,有说他是扬州人,也有说他是江夏人,史称李北海,北海之称源自他做过北海太守,并因李林甫之构陷,死于北海太守任上。李邕父亲李善,曾注释过《昭明文选》,李邕自幼受家学熏陶,写文章名重一时,“独步有唐四十年”,书法更是独具风格,后人评价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李邕行书中参有楷法,厚重与灵动兼得,历经千载而不衰,对后世书风影响极大。

但我最早看到李邕这个名字,还是因为李白,那时候也没开始学习书法,甚至叫不准“邕”字的读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一首《上李邕》,自比大鹏鸟,读来着实让人振奋。当然,初读的时候也对李邕有些偏见,认为他瞧不起人,不了解李白的才学,后来再看李白的人生发展,诗写得极好,官做得稀烂,便觉得李邕可能真的没有看走眼。

那时候,也不知道李邕是书法家,更不知道李邕书法生前就已经很显贵,是他个人收入的有益补充,甚至有人为了求他的字,不得不施展法术,弄得神神鬼鬼,好不热闹。

翻阅《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纸上觅得一段文字,贾宝玉在晴雯死后见荷花有感而作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这是《红楼梦》中最深情的一段文字,犹如一曲青春的挽歌在我的阅读中荡漾许久,其中有一句“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就是说,晴雯死后到了天国做了芙蓉花神,这对于生前爱花的女人来说也是死得其所,贾宝玉也是如此认为,祭文写罢,哭着读给死去的晴雯,感情笃诚得紧。这段话后宝玉又补充了几句:“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少年时代,读至此处,不太懂,后来查叶法善、李长吉其人其事,知道他们都是唐朝人,李长吉就是李贺,写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诗歌鬼才,而叶法善相对陌生了,查《太平广记》才知道,这人是一个有法力,好行善,且长寿的道士,生活在唐高宗到唐玄宗主政时期,历经几代朝堂,活成了神仙一般的人物。叶仙人的祖父死了,要请人写纪念碑,便想到了李邕,前去求其书作,但没想到被李邕拒绝了,估计李邕这个人也是不喜欢怪力乱神的主儿,叶法善无奈,就在李邕睡梦之时,摄取了他的魂魄,写成碑文。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唐开元五年(717),于是有了李邕书法的一个佳作《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后人也称《叶有道碑》《追魂碑》。

这种传说,于史实不可采信。但从传说到散文、笔记,甚至小说、地方府志,代代传播,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明代苏州人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四回,对这段故事还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在《夜航船》里有“追魂碑”条目,曰:“叶法善尝为其祖叶国重求刺史李邕碑文,文成,并求书,邕不许。法善乃具纸笔,夜摄其魂,使书毕,持以示邕,邕大骇。世谓之追魂碑。”清光绪年间修的《处州府志》卷末有载: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邕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

好多人在历史上能留下名字,除了正史记载,野史和演义小说等通俗文学,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道教宗师叶法善颇费周折请李邕写碑,可以从侧面看出李邕的书法地位之高,贾宝玉引用了这个传说故事,说明在曹雪芹的时代,李邕书法未曾衰落,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声望,直至今日,李邕的书法也是学习行楷绕不开的法帖之一。

2

大约720年,李白在父亲的资助下,离开老家青莲村,开始了他的浪游生活。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意气风发,要谋求发展的大平台,但商人家庭出身的李白,根本就没有科举考试的权利,只好到处干谒达官显贵,图谋进入帝国官僚体系。当时李邕在渝州(今重庆)做刺史,李白得知李邕有识人荐贤的口碑,便带着自己刚刚写好的诗歌前去拜见,希望能被举荐,从而弯道超车,驶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因为两个人都姓李,祖上有可能是同宗,互相攀谈起来,李邕似乎也认可了这种亲属关系,但年轻人走后,李邕看了他写的诗歌,觉得肤浅而无聊,便皱起眉头,扔在一旁。

本文刊登于《小说林》2022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