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英博物馆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的新闻登上热搜时,国内的博物馆也发生着令人尴尬的一幕——四川成都的生命奥秘博物馆,一个巨大骨枪鱼标本被一个年轻男性参观者掰断了两根肋骨并带走。有关博物馆的安保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遗憾的是,自博物馆诞生之日起,安保问题就如影随形,从防火、防盗到各种突发事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纵使有着最好的预案,总是或多或少暴露过安全问题。而经费不足和安全意识淡薄,则是众多博物馆的通病。
盗窃频发,倒逼卢浮宫升级安保系统
关注艺术品罪案的人都知道,在世界各国,艺术品失窃和安保系统漏洞百出都已不是新闻。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的艺术品盗窃案超过5万起,而博物馆是重灾区。美国专门研究艺术品犯罪的学者爱德华·多尼尔克曾痛心疾首地形容:“如果将全世界失窃的艺术品组建成一座博物馆的话,这座博物馆将‘秒杀’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
2022年,全球有68座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超过125万人次,其中法国巴黎卢浮宫以772.6万位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受欢迎博物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浮宫有藏品48万多件,但仅能展示3.5万件。20世纪以来,有关卢浮宫展品被盗的新闻不绝于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作为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命运相当波折。1911年,它曾有过被盗经历。1956年则堪称其灰暗的时光,那一年,它遭一名破坏者泼硫酸,下部严重损坏,几个月后又遭另一名破坏者投掷石块,导致局部颜料脱落。从此,《蒙娜丽莎》就成为世界上被保护最严密的艺术品之一,一直被玻璃保护,画作前还有硬质栏杆。
但这样的严密保护也收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罩子里的《蒙娜丽莎》”,清晰度大减,影响光线与视角,会降低参观者对艺术的感知。为此,2019年10月,卢浮宫更换安保设备,蒙娜丽莎的玻璃不但升级为防弹玻璃,也更为透明。
但是,《蒙娜丽莎》所享受的保护待遇并不具备普遍性,甚至可以说非常罕见。在怕水怕火更怕蓄意破坏的名画领域,大多数作品都处于没有防弹玻璃的“裸展”状态。事实上,在2019年安保设备更换以前,卢浮宫的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而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真正促使卢浮宫全面提升安保系统的是另一幅名画被盗。1998年5月3日是个星期天,卢浮宫照例向公众免费开放。当天下午,一幅法国19世纪初期画家柯洛的名画《塞夫勒的道路》所在的玻璃柜被破坏,画布被割走,只留下空空的画框。
这起盗窃案引起了法国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法国时任文化部长特劳特曼表示,“这是对法国文化遗产和艺术爱好者的侮辱”,承诺将尽快找回失窃名画,并加强卢浮宫博物馆的安保措施。法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都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并对卢浮宫博物馆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质疑。
事发后,卢浮宫立即加强了对馆内艺术品的保护措施,包括更换了新的防盗玻璃、增加了警卫人员和摄像头,以及对参观者实行更严格的安全检查。同时,卢浮宫博物馆还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和艺术品交易市场合作,以防止盗贼试图出售失窃的名画。
至于那幅被盗的名画,在全球警方的联合努力下,1999年《塞夫勒的道路》终于在意大利被成功追回,修复后又被送回卢浮宫重新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