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仿制产业的“红与黑”
作者 吴雪
发表于 2023年9月

早在1984年,中国著名的瓷器鉴定家、收藏家钱伟鹏陪同朋友汤姆森参加英国一个文化展,开展前,钱伟鹏带他们到英国一家古董店面挑选中国古代瓷器,店主将三年前的高仿品摆在橱窗显眼位置,对方也未验出真伪,直到店主如实介绍,对方大为震撼,回去后就召开了紧急会议:“中国古代陶瓷不能随便收,国内没有传承的更不敢收。”

由此可见,中国的仿制技艺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深圳南部有一个大芬村,因盛产中国80%的“山寨”名画而远赴盛名。在這里,画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画工们”也不是艺术家,是工厂的工人。而在距离955公里之外的景德镇,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间高手也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艺术仿制的技法随着时间流逝而日日醇熟。

“现在中国的收藏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时间过去28年,2012年,在一场古陶瓷研究会收藏论坛上,当有着“收藏界深喉”之称的文化学者吴树抛出这一观点时,台下数百名藏家并没有显得很惊讶。或许,他们都认为自己属于那幸运的“5%”。

然而,艺术仿制这事的历史,几乎和文物本身历史一样长。数据显示,单单景德镇仿古市场最高峰时,交易总额将近2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公开做高仿新货并不犯法,真正犯法的是你说这个唐三彩是真的,刚从古墓里刨出来,诱导大家高价购买。

伪造获利是艺术犯罪中的一种,其他还包括蓄意破坏、诈骗、盗窃等。有时候,仿制与造假只有一步之遥。艺术仿制产业的“红与黑”,在江西景德镇、河南烟涧村等地一览无余。

仿古,传承还是造假?

明代时,景德镇制瓷业兴盛,官窑、名窑蓬勃发展,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同时也催生出一批制作仿古瓷的名家。明中后期以仿宣德、成化款最常见,仿宋代官、哥、龙泉窑也很流行。

上世纪80年代,为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在国家支持与历代传承下,景德镇的能工巧匠积极恢复中断生产或失传的名瓷、装饰品种和名贵颜色釉,景德镇里面的多数匠人就经历了这次仿古的浪潮,苦心钻研几十年,将仿古瓷的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当时,景德镇仿古传承人黄云鹏以“高仿”元代和明初青花瓷见长,他复制的元青花,明永乐、宣德青花瓷,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其中元青花“三顾茅庐”纹罐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97年,黄云鹏仿“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在日本被作为明永乐真品拍卖,水准之高足以“乱真”,这件藏品最终被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

在景德镇,他很谦虚——“有不少人仿得比我好”。据了解,现在景德镇做仿古瓷的有上千家,上档次的“高仿”也有几十家,这些人术业有专攻,仿成化、仿宣德、仿元青花、仿洪武,个个都是水平很高的专业户。李广琪因“高仿”明清两代外销瓷器在北京大名鼎鼎,在景德镇也刻意保持低调:“民间高人多了去了。”

“景德镇人太厉害了。日本的纳米瓷,台湾的法兰瓷,买回家看看摸摸,过一阵子产品就做出来了,更不要说已经有上千年传统的仿古瓷,出神入化。”网上经常有关于某些地方是假货聚集地,甚至“造假村”,但如果你到了当地,就会发现当地人根本不藏着掖着,到处都是“XX工艺品厂”的牌子,完全是合法生意。

河南作坊界,有一个传奇人物叫高水旺,他出生于洛阳唐三彩发源发现地——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受家族熏陶,17岁开始学习唐三彩仿制工艺,并逐渐做得惟妙惟肖。曾经因为别人拿他的唐三彩出去卖,涉及金额巨大,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后怀疑这件是真品,高水旺被抓起来关了几天。

本文刊登于《新民周刊》2023年3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