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入戏,你我都是苏东坡
作者 孔冰欣
发表于 2023年9月

仿佛江风猎猎。

人在小舟上,船行天地间。其实连人带船整体移动的速度也称不上快,但两岸飞流直下似银河倒悬,金粉朱光溅起满腔“吾与君同”的壮怀,这一刻,如果醉得够厉害,你只会觉得自己在飞。

脱下VR眼镜,《新民周刊》记者从苏东坡的赤壁回到了现实的魔都,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以下简称上图美术文献馆)的“雪泥鸿爪——沉浸式VR交互游戏”里,悟到了历史彼岸与此间红尘可以完全共通的一点灵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何足虑,吟啸徐行送风雨。

造梦

今年夏天,中国文青盖章认定的老法师、老朋友坡仔很忙。

关于他的纪录片《定风波》在央视播出了;上海书展主宾省的主题是“四川的东坡 世界的苏轼”;就连记者无聊时下载的某款国风武侠手游,都特意安排了坡仔支线,只是剧情比较夸张:诈死后,苏先生隐居杭州,玩家为了他灵隐求鱼、龙井问茶、闹市卖扇,结果伊呵呵笑着又云踪杳渺了,害得一位千里迢迢赶来追星的痴心女粉丝(退休歌姬)扑了个空,而玩家已无力吐槽:子瞻兄,侬究竟有几个好妹妹……

“雪泥鸿爪——沉浸式VR交互游戏”,则是近来“坡仔嘉年华”五光十色的文化产品中,最让记者感到惊喜的。其“碧空卷微云”“孤光为谁来”“河汉落酒樽”“水天浮起四座”的四个场景,取自聂子述《郁孤台法帖》(现唯存上图馆藏宋拓孤本残帙二册)。跟着前人的足迹,玩家庄周梦蝶,先是来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的杭州,采莲西湖,徘徊林泉,随遇而安;然后见证了元丰二年(1079年)的身陷囹圄,樯倾楫摧,孤鸿只影;再然后被贬至远离汴京的荒僻黄州,混迹渔樵,出入阡陌,穿林打叶;最后,日啖荔枝,酒煮生蚝,登亭远眺——群山掩映,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于是,所有对生命的热爱,也因此全面苏醒了……苏轼是谁?入雪泥鸿爪境,东坡照众生,众生皆东坡。

值得一提的是,坡仔不同时期的展品,如《试院煎茶》、游虎跑泉诗刻、月梅图、南海浴日亭诗刻等,于“雪泥鸿爪”各章巧妙嵌入,呼应特定的创作背景,亦堪称点睛之笔。“河汉落酒樽”一节尤其惊艳:置身茅草屋,梁上孤零零的钱串、灶台上渐渐冷掉的红烧肉,捎带几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寒意。走出小院,竹林披雨霧;扁舟一叶,稳泛沧浪空阔。惊鸿浮光质感的BGM响起,四周高耸的崖壁上,上图馆藏的苏轼小楷精品《赤壁赋》,以及美术馆馆员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眼前掠过,而旅程的尽头,是天际千古相迎的皎皎银轮——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当是时也,明月不笑多情人,愿与坡仙共逍遥。

化身东坡游赤壁。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馆员、“雪泥鸿爪”项目策划人黄薇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道:“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人生的不同境遇里与苏轼相遇。我们吟诵他笔下的诗赋,游览他走过的山河。他在天上,也在人间。这次的‘雪泥鸿爪’,也是上图美术文献馆与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的开发团队的二度合作,非常感谢上戏创意学院副院长铁钟的支持与付出。”

据悉,铁钟带领的上戏开发团队尝试运用AIGC技术中的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协作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团队使用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将围绕每个场景的主题文字通过AI系统(Chat GPT-3.5)描述为可感的文字关键词,进而向AI绘图系统提供提示和布局,实现对图像内容的自动生成。根据不同软件的特性,前期主要采用Midjourney完成草图绘制;后期采用Stable Diffusion加关键词引导的方式,旨在获得更稳定可控的创作效果。以一千多张图片为训练数据,团队广泛试验Dreambooth、LoRa和Hypernetworks等不同的训练方式,旨在“调教”出效果最佳的专属风格模型,激发国风山水的多样想象。“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我们广泛参考AI生成的画面,依靠虚幻引擎进行数字创作及场景的搭建与深化。此外,这个项目还用到了OptiTrack Motive系统对真人进行三维空间的数据记录提取,将摄像机跟踪数据与VR场景、动捕数据及虚拟形象组合、渲染,实现了数字虚拟人和VR场景的深度融合。

本文刊登于《新民周刊》2023年3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