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看条我前两天刚收到的彩信,用我的身份证照片合成了一张勒索照片,让我赶紧跟他联系,不然后果自负!”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久强回忆遭遇时不禁感慨到,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今已经做不到了。“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先取得商业化成功的领域,但AI如果开始做坏事,比如各种伪造攻击等,后果很严重。”
作为数字安全专家,也免不了被诈骗分子盯上,这样的“黑色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除了电信诈骗,平台垄断、算法歧视、假冒伪劣商品、刷单炒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通过数字身份与网络设备连接,在数字空间中主动或被动留下通信、社交、交易、搜索、娱乐、身份验证等各种活动伴生的大量数据,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关于数据、隐私、安全等风险问题。
9月1日,正值我国《数据安全法》施行两周年之际,2023“浦江护航”数据安全上海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数字信任和网络安全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现场论道,围绕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的数据安全、零信任下企业安全边界的构建,上海数字信任的创新实践以及数据资产的治理、后量子时代的密码技术进行深度探讨。

这些前沿而重大的议题不仅仅关乎技术层面的挑战,更关乎在宏观层面构建和谐、透明、安全的数字社会。只有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更高效、可靠、透明的数字信任体系。
为什么数字信任很重要?
无论是小农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信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稳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城市生活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启动,万物智联世界加速形成,“信任”也在人际关系、制度契约的基础上,被注入新的数字文明内涵。
然而,随着数据开放流动,网络边界日趋模糊,云计算、AI等新技术给数据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数据泄露、网络安全事故、数据篡改、大数据杀熟、恶意软件、个人信息倒卖等乱象频发,对人类社会的外溢影响不断加深,严重削弱社会主体的安全感,进而抑制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因此,构建新型数字信任关系,夯实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基本面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洞察》中所言,“在数字平台的发展中,信任和规则的建立同样重要”。
业内专家表示,10%的信任提升带来 36%的经济效益提升。截至去年底,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已突破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400亿元。
《中國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GDP占比提升到41.5%。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下,数字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速企业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被视为是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中,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又是数字化转型的一块重要基石。业内专家表示,10%的信任提升带来 36%的经济效益提升。
出席2023“浦江护航”数据安全上海论坛的崔久强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指出,数字信任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在2020年被他们首次提出。它以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据流通为两大核心,通过制度、管理、技术等一系列组合手段减少一切映射到数字空间的网络实体进行数据交互的安全风险,并形成数字社会安全交互、高效运行的机制。
“从数字治理的角度讲,它聚焦网络安全底座,能够防止城市数据泄露,还能够将城市多源数据打通,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从数字经济的角度讲,它能够降低数字经济交易成本,支撑数据市场要素建设,减少黑色产业与不正当竞争,推动数字市场经济发展;从数字生活的角度看,它能够确保数字应用来源可靠,支撑多样场景全程线上化,防止个人隐私泄露,赋能城市生活透明化。

